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呼和浩特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呼市太平庄村抽灌溉滴管卖钱 村民建议再利用
内蒙古新闻网  14-10-23 10:19 打印本页 来源: 北方新报  
 

  原标题:太平庄村抽灌溉滴管卖钱村民建议再利用

堆放在地里的节水灌溉滴管

  金秋十月,地里的庄稼陆续收获,家住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黄合少镇太平庄村的许恒珍心里却很拧巴。眼见一片片玉米被收割,地里的一根根节水灌溉塑料滴管随之被村民抽出来卖掉,他觉得可惜,“村里的国家扶贫工程基础设施刚用一年,村民就抽出来卖废品了。”65岁的许恒珍很着急,催记者快去看一看。

  记者见到许恒珍,他正在安装有节水灌溉塑料滴管的地头转悠。对于“一根根灌溉塑料滴管被村民抽出来当废品卖”这种行为,他很看不惯,“就算是国家给免费安装的,好好的管子用一年就扔了?”几天来,他一有时间就去地里。“这些管子还好好的,来年还能用吧?”他试着与部分正在地里拆灌溉塑料滴管的村民沟通。可是大家都忙着,少有人理会他,最多有人回他一句,“这管子都是一次性的。”

  今年,44岁的边凤英家有11亩地铺设了节水灌溉滴管。她说:“村里的节水灌溉工程是今年春耕时国家出钱做的。管子铺设在塑料薄膜下方。如果用收割机收割前不把管子抽出,管子容易把收割机缠住。”边凤英也认可,“这套节水灌溉系统省时省力省钱。”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她家11亩的玉米浇地只花了300元,而另一块用明渠浇种的5亩玉米地却花了700多元。“节水灌溉系统是好,只是到了浇灌高峰期,家家都把自家地里的分水阀门打开,导致水压上不来,谁家也浇不成。今年,我家这片6亩的地只浇了一遍,还有的人家一遍没浇上。”边凤英补充道。

  10月20日,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黄合少镇太平庄村村委会副主任郭海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一工程在今年春天安装时,有上级领导说是一次性的,年年春天都要新换一茬,因为在下一年种地时田垅与田垅之间的距离与上一年的会有变化,所以上一年与塑料薄膜一起埋下的灌溉塑料滴管到下一年必须换,再说这个灌溉塑料滴管的成本也不高,每亩不过100多元。”

  对于“在用水高峰时,有村民家的地没得到灌溉”的问题,很多村民也向郭海军反映过。他说:“由于春天才开始动工,时间仓促,有的地方做得比较粗糙。今年村里准备收完庄稼就维修改进原有设施,在地里安上控水阀门,争取做到分地片控制用水。实践证明,节水灌溉工程这个项目很好,是国家为民办的一件实事。我们村8000亩地,今春4000亩地安装了节水灌溉系统。秋天如果条件允许,尽量给其余的4000亩地也安装上节水灌溉系统。” (首席记者 辛 一)

[责任编辑 哈丽琴 ]

老有所乐
养殖双峰驼
感受别样的公主生活
书画庆国庆
治安检查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草原歌舞醉了俄罗斯
特色教育刮起民族风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