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名副其实的“吨粮田”
“亩产2253斤!咱可是名副其实的吨粮田啊!”10月22日测产结果一公布,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农牧业局局长田源山和专家比划了OK的手势,测产前紧锁的眉头一下子舒展开来。
“这是我们旗今年产量最高的地块,种植品种是通科5号,有了今年的这个产量,明年的推广工作不成问题。”“以前咱们这儿的平均亩产也就是1000斤出头,这吨粮田是怎么种出来的?”
见记者发问,田源山娓娓道来:“今年我们推出了3种模式打造吨粮田,就是官方创建模式、地企共建模式和民间创建模式。”
“就像通科5号、云天2号和通平118三个品种都属于地企共建模式中的优选品种,西瓦尔图镇60亩试验田测产的最低亩产量都达到1866.4斤。”
莫旗西瓦尔图镇长新村村民于长德是德旺种植专业合作社的领头人,按照莫旗农牧业局与永业集团合作打造吨粮田的模式,合作社种植玉米4000亩,增产效果十分明显。“今年我们亩均增产350斤,一亩地至少增收260元,这吨粮田模式让我们合作社多收入100多万元,明年我们还要按这模式种!”
说到吨粮田模式带来的好处,长新村村民张庆和也深有感触:“我种了150亩玉米,农牧业局的专家指导用机械旋耕灭茬,合理密植,还使用了高科技肥料和绿色植物性农药,一亩地增产300斤,150亩增加的收入就是33000元呢。”
官方模式打造的吨粮田也是一样的好收成。汉古尔河镇胜利村村支书张伟今年最关注的就是农业科技推广中心的攻关模式示范田。
“今年我们村1.4万亩玉米平均亩产达到1600斤,先玉335号的平均亩产更高,一亩地产了1925.14斤。种植大户陈明友210亩玉米多收了4万多元,村民们的高兴劲儿就别提了,都说要给农牧业局送锦旗呢。”
说到民间模式,田源山还特别提到了莫旗富方水稻专业合作社。
“今年我们专门在尼尔基镇绘图莫丁村留出35亩地,按吨粮田模式种植玉米,选用先正达408等高产品种,采用90天自然降解膜覆膜,亩产达到1600斤。”合作社理事长陈德富说。
“以前种玉米也就是1200斤左右,这一亩地增产400斤,农民受益不浅呐。”
“明年这3种模式的技术推广至少5万亩,要是咱全旗220个村的村民都能每亩增产300斤,那是啥光景?到明年秋收,咱旗的粮食产量可不止62亿斤啦!”田源山信心十足。(记者王国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