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分,在赤峰铁南棚户区住了31年的韩景宏,又一次来到了自家老房子的废墟前。看看棚户区改建进展到了什么情况,这已成了他每天的习惯。“希望棚改的速度能够快些再快些。”老人期盼的心情溢于言表。
韩景宏家是铁南最早一批签定搬迁协议的住户,一个月前他高高兴兴地把老房子钥匙交给了征收组,而早在5月份他一听到棚改消息就迫不及待地在外租了房。
“我们太急着搬了,自从住到这里就没挪过窝,老房子没卫生间、没下水,早就盼着走了。”韩景宏的老伴抢着说。
在铁南他们养大了3个孩子,看着孩子一个个成家立业,按理说这老房子充满了很多温暖的记忆,但棚户区不尽如人意的生活环境,也给他们的生活留下了痛苦的一页。夏天公用厕所臭气熏天,蚊蝇乱飞;雨天整个院子被淹,要全家总动员去“防洪”;冬天到处是污水冰坡,出行都成问题,一家人真是受尽了房子的气。
韩景宏所在的铁南区段,硬生生地被京通铁路与老城区隔离,造成东西狭长、南北不阔。这里的房屋大都建设于上个世纪70年代,面积小、质量差,随着时间推移,居民取暖难、排水难、如厕难等问题越来越突出,铁南成了赤峰市内面积最大的棚户区。
多年来,这里老百姓的愿望就是能住上楼房,但因为涉及面积大,人数多,墙上几次出现“拆”的字样,最后都没了下文。
转折始于今年3月,李克强总理来到铁南棚户区视察,做出“3年让你们住上新楼房”的民生承诺。5月7号,红山区铁南棚户区改造动员大会召开,投资61.47亿元的铁南棚户区改造的大幕被拉开。
但铁南5.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蜗居着7300户,2.6万人,棚改难度可想而知。
当月,红山区从机关单位抽调了136名干部,分成了30个小组到铁南搞征收拆迁。截止到10月15日,在确定的第一批2494户征拆范围中,已有2140户居民、16家企业签订了征收补偿协议,现已拆扒1340户。拆迁工作人员姚广友告诉记者,经过加班加点入户做工作,他所在的片区小组除一户外都签了征拆协议。
这边是征收拆迁工作在大力推进,那边是回迁小区建设在抓时间抢进度。记者在回迁小区一期工程南苑绿景的建设现场看到,建筑工地正在加紧施工,预计明年9月就能交付使用。
74岁的韩景宏和老伴儿自从老房拆迁后,生活中又多了一项新内容:每天下午都会爬一次铁南的小山,活动活动筋骨。“在等着住新房这段时间,就想着把身体锻炼好了,多享受几年好光景。”两位老人齐声说。(记者 贾怡媛 杨帆 杨利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