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村路渐远 干群心更近
——敖汉旗兴隆洼镇村村通水泥路纪实
敖汉旗兴隆洼镇位于敖汉旗的东部,地处努鲁尔虎山东部余脉,科尔沁沙地南缘,是燕山山脉与松辽平原的过渡带,同时又是两省区、三县市交汇处,属于丘陵山区,海拔312——855.5米之间,地形呈西北高东南低。东西长38.5公里,南北宽31.5公里,总面积548.12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160个自然村216个村民组,11000户36000口人。
兴隆洼镇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是八千年文化的发源地,是文明太阳升起的地方。然而在这片古老而文明的土地上,农村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尤其是公路建设相对滞后,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严重制约本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境内县级公路宝老线和下嘎线铺设沥青路面45.7公里,连接5个村,然而还有11个行政村还是砂石路,总长70多公里,路基弯曲狭窄、路面凸凹不平,并且大部分是爬山过沟,通行非常困难。每逢雨季山洪暴发,多处路段水毁严重,不用说车行就是人行也十分不便,特别是地处西部、西北部山区的新地和岗岗村,如遇到大雨道路水毁严重时,到镇政府所在地办事需要打车绕行几十里。乡村公路线路长、基础差,给整修维护也带来很大困难,特别是农村减免两工以后,给公路维修养护造成的难度更大,虽然上级要求哪级公路由哪级管理,由哪级负责整修,可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相当困难,一部分群众既不出工也不愿投资,严重影响其他群众的积极性,因此,乡村公路得不到及时有效维护。镇政府虽然每年都拿出部分资金对重点路段进行整修,那只是修修补补,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行路难给群众出行、车辆通行、货物运输、农产品销售带来极大困影响,以销售生猪为例,偏远山区每斤至少少卖1—2毛钱,粮食每斤少卖几分钱,而各种化肥等物资送到偏远山区农户价格却高出很多。落后的公路交通状况已成为严重影响群众的生产生活,制约本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的瓶颈。
要想富,先修路。面对落后的公路交通状况和全镇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镇党委、政府把加强公路基础设建设,尽快改善通行条件,提高通行质量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和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的实际内容纳入议事日程。2012年以来,镇党委政府积极抓住通村水泥路建设项目契机,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认真研究公路建设事宜,把通村水泥路工程摆在突出位置,成立专项推进领导组织,一方面制定规划,聘请专家精心进行线路规划设计,为项目实施提供详实资料数据。一方面积极申请项目,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多次同交通部门沟通联系,以锲而不舍的精神积极向上争取公路建设项目立项,并加大地方匹配资金投入力度,扎实推进通村水泥路工程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打通最后一公里。
2013年,镇党委政府积极争取项目资金1000多万元,修筑发来甸子至兴隆洼至宝国吐、宝国吐至郭家水泉通村水泥路22.7公里,解决了3个村5500多人通行难。
2014年,是兴隆洼镇通村水泥路工程建设线路最长、投资最多、工程量最大的一年,工程总投资2220多万元,其中镇政府投资420多万元。自5月份以来,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通过施工企业的积极努力,大甸子至岗岗、莱草沟至永元号、下嘎线至兴隆沟、嘎岔至石头井子、刘家屯至大青山、何家窝铺至沟门子至宝力格等通村水泥路工程全面开工建设,总里程达52.79公里,同时刘家屯至大青山至油页岩矿区水泥路面由4.5米加宽至6米,新增面积980平方米。今年,村村通项目涵盖两个重点企业、8个村5600多户2万多人。目前,全镇油路和水泥路总里程达120多公里,基本形成以镇政府所在地为中心,以县级公路为骨架,以乡级公路为基础,东西相连、南北贯通、方便快捷的道路交通网络,在全旗率先实现5个行政村通油路11个村通水泥路的村村通目标。兴隆洼镇是敖汉旗农畜产品的主产区,年粮食总产达7万多吨,年销售量3万吨以上;牲畜存栏近20万头只,年出栏15万头只;肉蛋鸡饲养量200多万只,年出栏150万只;年农资等各种物资货运量达3万多吨。这些商品的快速有序流通都要通过方便快捷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来实现来完成,村村通工程的实施,有效改变了本地区长期以来滞后的运输通行状况,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铺就了奔向小康社会的康庄路,架起了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连心桥,拉近了党群干群距离,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讯员 姚井东 蔡云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