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邛崃高何镇靖口村的村民周春芝永远忘不了2013年4月20日。
那一天,与高何镇一山之隔的芦山发生强烈地震,而在一波波的震荡之中,周春芝产下了地震宝宝。由于惊吓,她奶水不足,而及时赶到灾区的伊利流动母婴服务站,给她送来了急需的奶粉。
其实,这就是伊利多年倡导的精准扶贫。历次重大自然灾害的受灾群众、敬老院的老人、内蒙古贫困地区的“娘弃娃”……所有这些特殊人群,都受到过伊利“点对点”的扶助。用伊利集团执行总裁张剑秋的话说,精准扶贫,就是把好钢使在刀刃上,把帮助送到最需要的人身边去。
情暖向日葵宝贝,伊利集团为孩子们送上爱心温暖包。
“点对点”救灾的伊利流动母婴服务站
重大灾害救援一向是伊利集团回馈社会的重要内容,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救援队伍中伊利的身影从不缺席,而从2012年的雅安芦山地震开始,伊利的救灾行动中悄悄地增添了一项暖心的新内容——流动母婴服务站。
流动母婴服务站的诞生还要从伊利的地震救灾志愿者说起,在历次救灾行动中,被派往灾区的伊利志愿者小分队发现,地震中最脆弱的是婴儿,而在地震救灾物资中,婴儿的粮食往往是救援盲区,而由于地震期间物资和热水匮乏,冲泡奶粉也是个难事儿。
有人想起了伊利在世博会期间设立过的母婴室。当时,为了照顾游览世博园的哺乳期的妈妈宝宝,方便这些“特殊”游客,伊利在上海世博园区配备了20个伊利母婴服务中心。在这里妈妈们可以哺乳、调配奶粉、热奶。何不把这样的母婴室送到灾区去?
一个简单的棚子,一批奶粉,一个热水设备、一帮志愿者。伊利流动母婴服务站出现在了雅安芦山地震灾区的各个灾民救助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来到现场的妈妈们越聚越多,而一个服务点的奶粉相对于广大的需求来说仍然有限。很多排在队伍后面的妈妈,现场急得哭了起来。为了让更多的宝宝喝到奶粉,伊利志愿者临时决定,把听装奶粉打开,用杯子一杯一杯地分给妈妈们。
“谢谢、谢谢你们!谢谢,真的谢谢……”在一连串的感谢之后,雅安芦山县县城的一位年轻妈妈几近哽咽。接过由伊利流动母婴服务站分发的奶粉,这位在雅安芦山地震中一直坚强自救的妈妈,忍不住落下泪来。
在地震的几天内,这位妈妈一直和另外两位妈妈共同哺育她们的三个孩子。因为其中两位妈妈的营养不足奶水不够,这三个不到周岁的孩子只能吃一个妈妈的奶。饥饿的孩子常常大哭不止,为此她们已经担心了很久。而这种担心终于在伊利集团带着200万元奶粉赶到芦山的当晚得以解除。
芦山地震救援之后,每逢重大灾情,在伊利启动重大自然灾害应急机制的同时,流动母婴服务站也同时出发。在余姚水灾、昭通地震、鲁甸地震等历次灾害中,都能看见“伊利流动母婴服务站”的彩棚穿梭在灾民安置点之间,把救助送给最需要的人。
从“娘弃娃”到“向日葵”
伊利公益体系中,青少年是一个重点。而那些因为各种遭遇需要帮助的特殊儿童,更是“点对点”扶助的对象,比如呼和浩特武川县的408个孩子。
这些孩子,因为各种原因,他们的妈妈离他们而去,被当地称为“娘弃娃”。没妈的孩子像根草,小小年纪便失去了母爱,他们的成长从物质上到心灵上都困难重重。
伊利集团得知了他们的情况后,和合作伙伴共同组织和参与了帮助这些孩子的公益活动。集团不仅捐助爱心基金2万元,还组织志愿者,帮助武川县408名孩子每人完成了一个儿童节心愿,并为小朋友们送上篮球、足球、书包等礼物;还带领50个小朋友圆进城梦,走进呼市,参观伊利新工业园区和内蒙古博物院。
为了尊重孩子,爱护孩子,大家共同建议,摒弃“娘弃娃”这个沉重的名词,给他们一个温暖的称谓:向日葵宝贝。向日葵乐观向上,向日葵也需要阳光,这种阳光就是政府和社会各界对于这个特殊群体的关爱。
“关爱向日葵宝贝”的活动是伊利众多救助活动中的一个典型案例,众多活动形式内容各不相同,但有一点相同的是,从受助者的需要出发,实打实地真心帮助这些困难的人们。
千件寒衣温暖孤残老人
2011年的冬天来得特别早,才进11月,全国大部分地区出现了大风降温天气,内蒙古的呼和浩特更是有了明显的寒意。在妈妈给孩子、子女给老人添置寒衣的时节,呼和浩特福利院的孤残老人更感到寒冷。
老吾老及人之老,伊利感到了老人们的需要。自发的捐献了衣服、鞋帽等千余件冬装,并给呼和浩特市福利院的200余位孤残老人们送去。老人们有了这些衣帽,可以过上几个温暖的冬天了。
受到伊利捐赠的冬装,呼市社会福利院慈善捐赠部负责人表示,这些冬装,不但解决了孤残老人们冬衣不足的问题,更是温暖到大家的心坎里。
长期关爱社会弱势群体,已成为伊利集团多年来的一个传统。有人说,伊利的精准扶贫,关键在于扶助对象找得准、扶助方向找得准,因此才能真扶贫、扶真贫,招招式式落在实处。而伊利集团执行总裁张剑秋却说,伊利真扶贫、扶真贫、精准扶贫的秘诀,说来只有一句话,就是动真心。
动真心,这是伊利的扶贫秘诀,也是做到“精准扶贫”的精髓。(闻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