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呼和浩特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呼和浩特:农业和旅游搭伙“钱”景好
 

  原标题:农业和旅游搭伙“钱”景好

赛罕区都市现代农业园区内花卉缤纷。

   每逢节假日,越来越多久居都市的人们喜欢约上三五好友,去住农家屋、品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呼和浩特市有1100个行政村,190多万人生活在城市,如何给这些村子找到致富的新路子,让都市人有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今年,呼和浩特市按照“一二三产有机结合、农业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有机结合”的思路,通过发展农业观光园区、设计农业创意产品等方式,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打造生态文明亮丽风景线。

  生态农业变身旅游景点

  北雁南飞,秋收冬藏,天气逐渐转冷,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都市现代农业园区内依旧花果芬芳。栽种仅6天的水稻已长至20公分、新培育的巨人南瓜重达300公斤、气雾栽培的香菜正郁郁葱葱、1000多种花卉争奇斗艳……在这个园区内,浓郁的热带风情和罕见的农业奇观让人不得不叹为观止。

  “目前,我们正在换苗为冬季观光做准备,所有的新设备都已经开始投入使用。毫不夸张地说,无论是种菜还是苗木培育,我们园区的配备设施在华北地区也是一流的。”园区董事长王占旭自豪地介绍道。

  据了解,该农业园区位于102省道赛罕区金河镇舍必崖村,占地约190亩,是集观光游览、技术展示、科普教育于一体的高科技农业精品主题公园。园区由农业园区展馆、生态餐厅及配套育苗棚、废水循环利用生态鱼塘、太阳能光伏发电等组成。其中,标志性建筑水立方农业园占地22亩,由农耕博览、农科奇观、水耕蔬园、缤纷花苑、南国风情、热带雨林等6个展馆组成,中间的12米高方形热带雨林温室,屋顶可以鸟瞰周边35000亩大棚。该项目自建设以来,带动了周边2000个大棚的种植业和采摘业的快速发展,农民已品尝到现代农业带来的甜头。

  “市民来到这里,不仅可以赏美景、长知识,还可以感受新兴科技让南方植物在北方地区落地生根的成就。”第一次看到如此奇景的张女士兴奋不已,她表示,这样的生态农业不亚于一个旅游景点,完全可以吸引众多市民前来观赏。

  记者从赛罕区政府了解到,今年该区将依托城郊和设施农业连片优势,整合生态文明、农田水利、扶贫开发等各方面力量,沿102省道为主线,以水立方都市生态园为依托,在金河镇舍必崖等村建设农家乐,打造集农业观光、科技示范、观光采摘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农业特色服务带。

   休闲农业惹火乡村游

   10月下旬,秋高气爽。记者乘车从呼和浩特市区出发向西北行驶13公里,便来到了乌素图村。和往年不同的是,村里的山石路已变成崭新的柏油路,新农村入口景观区、古林公园已建成。

  据当地人介绍,乌素图村的水果——山杏由于个大、皮薄、味甜,享誉周边市场。再加上这个村位于阴山之中,距市区相对偏远,所以有“红杏遗村”之称,栽植杏树的历史有200多年,人工种植、并能挂果的杏树等果树面积超过2000亩。但过去,村里基础设施差、不通水泥路,游客进村难,成熟的大杏运不出,反倒成了阻碍村子经济发展的瓶颈。

  去年6月份,乌素图村新农村建设项目启动,呼和浩特市投资1.3亿元为村里修建了6条全长11公里的道路,依托“乌素图大杏”这张叫得响的名片,乌素图村开始打造“乌素图绿色农业生态旅游”品牌。村民的果园被建设成村里首批农家休闲采摘示范点,政府还给每个示范点门前修了停车场,周边村子80%的蔬菜都卖到了乌素图村农家乐的餐桌上。

  “我这17亩果园里的大杏1年就能有20万元的收入,农业观光园、农家乐又能创收20万元。”乌素图村村民陈庆鹏笑得合不拢嘴。如今,村里危旧的土坯房越来越少,来此旅游、采摘、休闲的游客越来越多,昔日的“遗村”已成为越来越“火”的农家乐园。

  呼和浩特市有1090多个行政村,最初兴起的观光农业,都是城市周边村民自发经营的钓鱼休闲、品农家菜的“农家乐”,到2011年底,已经超过200家,但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不成规模。今年,在贯彻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中,呼和浩特加快推进区域农业与休闲旅游业的深度融合,整合单一农家乐型,向农业观光基地型、景区依托型、休闲农庄型和休闲采摘型等特色休闲观光农业转变。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 哈丽琴 ]

老有所乐
养殖双峰驼
感受别样的公主生活
书画庆国庆
治安检查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草原歌舞醉了俄罗斯
特色教育刮起民族风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