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场院里往下敲打葵花籽的乔占山告诉记者,今年他抓住乡、村实施西水东调膜下滴灌工程的机遇,把60亩山坡地改为膜下滴灌田并全部种上了葵花,“你看这葵花,个个盘大,籽实饱满,平均亩产750斤不成问题,按每市斤3元计算,去除投入成本,每亩至少收入1500元,现在想想真后悔没把另外60亩山坡地也改为膜下滴灌田。”
“你就知足吧,和你一样隔条路的王令国,种了60亩高粱,由于没上膜下滴灌,等于白忙活了!”陪同我们采访的该村党支部书记齐广玉说。在王令国家的场院里,我们看到那收割回来的60亩高粱穗整齐地码在一起,“每亩也就打200斤,能收回成本就不错了!”王令国一脸无奈地说。
据该乡人大副主席张秀军介绍,西水东调膜下滴灌分两期工程,计划在4个贫水村发展膜下滴灌5万亩。今年春季完成一期1.8万亩,其中山咀村6500亩。目前已打水源井18眼,完成井电配套12眼,架设高低压线路14km,安装150KVA变压器12台。建2000立方米蓄水池1座。铺设输水主、支管路34.6km,建排气井24处,新建配电房12座。工程总造价2200万元,现在已完成投资1800万元。
古鲁板蒿乡位于敖汉旗西北部,地处老哈河流域。虽然毗邻老哈河,但位于该乡中北部的山咀村、周家地村、新兴村和东他拉村却处于贫水的尴尬境地,地下水资源少,人畜饮水困难,更别说浇地了,只能靠天吃饭。该乡通过走访了解到这种情况后,决定把解决四个村贫水的问题摆在突出位置,举全乡之力予以推进。很快,旗乡两级上下联动,通过整合发改、水利、国土、扶贫、财政“一事一议”等资金,再加上群众自筹,打响了西水东调膜下滴灌攻坚战。
在周家地村民田会民家里,他一脸喜悦地告诉记者,2010年他以每亩300元的价格,从村里承包了其他村民都不愿意种的70亩山坡地。前几年一直种旱地作物,种植高粱时遇到好年头亩产400斤左右,种绿豆也不足100斤,一年下来70亩地的纯收入不到1万元。今年,他的70亩地上了膜下滴灌,种了30亩葵花和40亩谷子。秋收后,仅30亩葵花就卖了4.5万元;40亩谷子亩均产600斤以上,按每市斤3.5元计算,纯收入将在6万元以上。
“到明年春季,随着西水东调膜下滴灌第二期工程的顺利实施,届时,周家地、新兴等4个村没有水浇地将成为历史,受益人口达10130人,人均增加水浇地面积近3亩,改善灌溉面积2亩,年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同时,还可以加快土地流转,有利于培植种粮大户及农民种养合作组织,为农业机械化、灌溉智能化、种植区域化、作物统一化、品牌规模化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该乡党委书记刘秀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