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乌拉特前旗大佘太镇红明村村民收完大田庄稼,开始忙着打理温室大棚的蔬菜,再过两个月,这些反季节蔬菜就能赶着行情上市了。村民李大军信心十足地说:“少说也能收入三四万块钱,这得感谢村党支部带我们走上了致富路。”
红明村土地多、土质好,耕地总面积5.6万亩,人均耕地近10亩。然而这个自然条件优越的“明星村”,却始终延续着传统的粗放经营模式,种植结构单一、广种薄收成为困扰群众致富的“绊脚石”。
面对群众盼富期待,红明村党支部转变发展思路,打出因地制宜培育新产业的“富民牌”。村党支部一班人先后多次组织村民代表到山东寿光观摩设施农业,并邀请技术人员来村实地考察指导温室种植。群众对新事物有疑惑不敢接受,党支部便发动党员先行示范,通过旗里补贴一部分、镇里拿出一部分、村民自筹一部分的方式,建起20栋标准化温室,当年亩收入3万多元,村民第一次尝到了设施农业的“甜头”。
有了新产业,村党支部又把创富目标瞄准基础设施建设,千方百计筹资实施1500米中心油路建设、3千多米渠道衬砌节水工程等,为红明村长远发展积蓄后劲。2011年底,经过多方争取,总投资1亿元的自治区高标准3万亩基本农田建设项目落户红明村,实施3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3000亩温室大棚建设、300户整村推进工程……红明村迎来经济发展的又一个“春天”。截至2013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10980元。
面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土地、产权纠纷等矛盾,村党支部组织72名党员召开“诸葛亮会”,对征集到的群众意见、建议认真梳理解决,让群众参与集体决策的事儿,解开群众心结。目前,党员议事小组先后帮助村“两委”化解矛盾纠纷56件,气儿顺了的村民铆足了劲儿抓生产,致富路上奏响悦耳的“和声”。
村民口袋鼓起来后,村党支部开展“干净人家、精巴媳妇”、“十星级”党员、优秀村民等评选活动,目的是让村民的“脑袋”也富起来。该村先后筹资100多万元,完成巷道硬化和树壕衬砌2500平方米,完成中心油路通道绿化工程,新建村民休闲广场和文化活动室,安装太阳能路灯20盏,配套建成“农家书屋”,让村民切身感受城里人的生活。(记者梁海龙 通讯员冯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