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呼和浩特日报》11月10日报道壮实的西红柿苗、成串的碧绿尖椒、玛瑙似的小茄子、忙忙碌碌的年轻身影……在赛罕区金河镇前白庙村,呼市大学生设施农业创业园赛罕区示范基地的蔬菜大棚让记者眼前一亮。这个由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与赛罕区政府共同出资建设的大学生设施农业创业园,集创业、示范、展示、配送、育苗为一体,让首批13位来此创业的大学生从中体会到收获和成功的幸福与快乐。呼市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的巴彦查干就是其中的一位大学生。虽然说“隔行如隔山”,但巴彦查干不仅把政府无偿承包给自己的两个蔬菜大棚做得有声有色,今年又承包了4个蔬菜大棚,而且全部采用秸秆反应堆技术,从根本上摆脱了农业生产依赖化肥的局面,实现了农业增产、增质、增效的目标。用巴彦查干的话说,“创业是最好的就业,所学非所用,一样能创业”!
说起自己的创业经历巴彦查干称全属偶然。2013年他在赛罕区人社局网站上看到呼市大学生设施农业创业园赛罕区示范基地招募大学生创业者的信息。经过选拔,他成为首批入驻该示范园区的大学生之一。大学生创业者使用大棚的租赁费用,日常生产所用的水电费、种植大棚承包费、园区管理费、种植技术指导费全部由政府承担;产品宣传推广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费政府按一定比例进行补贴,种苗按成本价出售。为减轻大学生经济负担,帮助大学生顺利创业,照每个大棚前期投入费用政府部门实报实销,最高补贴6000元,保证了大学生创业者能够顺利生产。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今年我市在推进创业就业工程中,坚持“发展拉动就业、创业带动就业、培训提升就业、服务促进就业、政策推动就业”,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人群就业,完善市场准入、税费减免、小额贷款、创业补贴等相关政策,以巩固提升为重点,加强创业园和孵化基地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健全入驻管理制度,强化创业服务,积极引导创业者入园进行创业和孵化,提高创业孵化成功率,并推进大学生创业就业服务中心建设,建立大学生创业进园区、求职进校区模式。
全年我市城镇将新增就业4万人以上,组织创业培训7500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亿元以上,直接扶持创业6000人以上,带动就业1.9万人以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将达到91%以上。
年内全市标准化创业园和孵化基地将达到10个以上,盟市级示范性创业园和孵化基地达到6个以上,自治区级示范性创业园和孵化基地达到2个以上。此外,为加大对创业者的扶持力度,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最大效应,从今年10月15日起,我市取消了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初始创业时间(创业时间不满一年)限制。
呼市大学生设施农业创业园赛罕区示范基地是我市标准化创业园之一。该创业园于2013年8月投入使用,项目总投资600万元,采用租赁厚墙体温室大棚的形式,全部用于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目前该示范基地第一批已投入使用大棚58个,吸纳创业大学生13人、创业合伙人9人,示范基地招聘大学生11人。创业园中的示范园、展示棚、育苗棚、配送棚在内的共计30个大棚由创业典型王明创办的百岁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其功能除自身已吸收部分大学生实习、工作外,还为入驻的大学生提供种植技术指导、产品销售等服务,为大学生创业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今年赛罕区开展了创业园的扩建工作,二期将建于金河镇根堡村和七圪台村,准备再投入136栋温室大棚用于大学生创业。目前根堡村已租赁大棚50栋,吸纳25名创业大学生,现正在进行配套设施的完善及修复。七圪台村86栋大棚也将于年内全面投入使用,将吸纳66名创业大学生。
编后
众所周知,大学生自主创业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随着首府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科技的迅猛发展,全民创业的时代背景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生自主创业只有更多地在知识、技能、科技、资金等要素的支撑下才有可能成功。大学生是社会的栋梁之材,他们有文化有思想,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自主创业何尝不是实现人生梦想的途径之一。正如创业成功者巴彦查干所说的:当你为找不到“饭碗”发愁时,是否想到自己也能造“饭碗”?其实创业是最好的就业!(记者王科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