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呼和浩特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呼和浩特:立人民需要之法
内蒙古新闻网  14-11-10 09:52 打印本页 来源: 呼和浩特日报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的前提。”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近年来,呼和浩特市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增强地方立法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为依法治市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

  在“前提是法,关键在治”理念指引下,呼和浩特建设法治政府的步伐蹄疾而步稳。

  “现在家门口就是公园,城市绿地越来越多,我们的生活环境也变得越来越好。”11月初的清晨,首府呼和浩特已是寒意浓浓,而市民刘致力在自家小区附近的春度公园里与老伙伴们正在一边聊天,一边锻炼身体,心情格外畅快……自提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来,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以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四城同创”为契机,以解决公众强烈关注的人居环境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力推进城市绿化建设。刘致力不知道:正是2013年12月新修订施行的《呼和浩特市城市绿化条例》确保了呼市城市绿化建设取得实效。

  呼和浩特市专门为绿化而修订法规,是否小题大做?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主任委员韩苏平认为:“地方性法规处在法律体系最下一级,与社会生活最贴近。在遵循立法自身规律的同时,呼和浩特市突出地方特色,科学设计制度,具体规定尽可能清晰、明确,能有效解决地方实际问题。”而今呼和浩特城区7000多公顷的城市绿地可以作证:此决策正确!

  “科学立法”提质量

  “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是夯实依法治市的法制基础。”韩苏平认为,随着改革不断深化和经济社会加快转型,对加强地方立法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坚持‘能动立法’、‘主导立法’、‘开门立法’,发挥人大立法主导作用,扩大人民群众对立法工作的有序参与,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规范行政行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重点领域,主动谋划立法项目,不断提高立法质量,健全完善地方法规体系。”

  那么,如何才能让立法更有效率、更有质量呢?

  记者从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了解到,为使立法组织协调机制更加科学、具有良好的操作性,市人大常委会经过反复酝酿研究,召开立法工作研讨会充分讨论,最终于2011年12月23日与市政府共同出台了《关于改进立法工作加强组织协调的意见》,并专门召开地方立法工作协调会,推动意见贯彻落实。《意见》整合了参与立法工作各个环节的多方面力量,使各个参与的工作部门在各司其职的基础上,更好地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提高立法效率和质量。

  “我市正着力从对立法项目进行评估、研究和论证,注重公众参与立法,‘立、改、废’相结合,立法过程中严格遵守立法技术规范,加强立法后评估,同时发挥人大的主导作用,由专业的立法队伍进行起草、修改和审议等方面提高立法质量。”韩苏平认为,改进和加强立法工作,首先要提高立法质量,完善立法项目征集和论证制度,建立健全立法协调工作机制、公众意见采纳情况反馈机制,探索法规出台前与立法后评估机制,使制定的法规更好地表达、平衡和调整各方面利益关系,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切实发挥立法在建设法治呼和浩特进程中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依法治国,实质上是依良法治国。而良法的制定就离不开科学立法和民主立法。地方立法必须依据市情民意确定立法项目、设定法规内容、建立立法制度机制、深化立法后评估和法规清理等各个方面的工作。民主立法是科学立法的基础和前提,是提高立法质量的根本途径。”韩苏平表示,只有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才能扎实有效地推进法治呼和浩特建设。

  “突出特色”促发展

  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首府城市,呼和浩特和其他城市相比,具有鲜明特色。那么,如何才能确保其立法做到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如何遏止将绿地改为停车场、野蛮施工毁坏绿地、绿地被随意改变用途等行为。”“如何能坚持和捍卫法律赋予蒙古语言文字和汉语言文字具有的同等地位,保障各民族使用和发展语言文字的权利,不断强化社会市面蒙汉文并用监督和管理,使呼和浩特市社会市面蒙汉文并用实现持续稳定的良好态势”……这一系列问题,都能在具体的法规中得到明确答案。近年来,呼市从地方实际需要出发加强地方性立法,《呼和浩特市城市绿化条例》、《呼和浩特市社会市面蒙汉两种文字并用管理办法》等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有法可依是法治建设的基础。多年来,呼市不断创新立法机制,坚持“开门立法”,立足市情,回应人民群众的热切关注,立群众需要之法,立社会需要之法,精品迭出,从1986年起至今年10月,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共制定地方性法规77件,修改33件,废止17件,集中清理打包废止5件,现行有效地方性法规55件,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法制保障,形成了特点鲜明的“呼和浩特立法”。

  “关注民生立良法。”近年来,呼市立法选项以发展和改善民生为重,着重体现了“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价值取向。

  “突出特色促发展。”呼市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地理位置独特,科技力量日渐雄厚,立法工作从市情出发,突出地方特色,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2011年5月,呼市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今年制定实施的《呼和浩特市科学技术进步促进条例》,使进一步推动首府科技创新工作有法可依。

  作为有地方立法权的市,近年来,呼市立法机关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不断创新和完善工作机制,增强地方立法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在推动首府法制建设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也为推进依法治市营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

  “开门立法”重民意

  有些地方性法规过于原则,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不管用、不能解决实际问题……针对当前立法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市立法机关在立法之初,就采取将法规草案通过各种媒体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以书面形式向专家学者征求意见,召开专业性座谈会等形式开门立法。同时,在法规起草、审议阶段,市人大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拓宽起草渠道,注重到基层去、到一线去、到人民群众中去,扎实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民意,进一步扩大法规征求意见的范围,推进民主立法、开门立法。

  掀开神秘面纱,不再“闭门造法”,让群众参与立法全过程,是我市始终坚持的立法理念。据记者了解,市立法机关充分吸纳民意,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各类媒体发布公告,向社会公开征集立法建议项目,即使个人也可以提出建议,改变了由部门提议的单一渠道,增强了立法的实效性,使立法项目更符合实际之需,也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我市一直坚持开门立法,健全公众有序参与立法制度。在立法过程中,运用座谈会、听证会、辩论会等方式,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通过立法的民主带动立法的科学。”谈及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韩苏平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表示,“开门立法”将立法置于“阳光”下,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广大公民了解、参与、监督立法,在立法过程中体现人民意志和要求,使法律符合实际、尊重科学、反映民意,有助于提高立法质量,可以有效避免地方利益、部门利益法制化的现象,产生民众尊重、认可、信任的法律法规,进而增强法律权威,促进法律执行落实。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科学确立立法项目过程中,我市一直按照“急需先立”的工作思路,优先起草、审议有关推进城市发展的法规,推动立法和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事项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探索法治“第三方”

  一位曾参与地方性法规论证的专家表示,在他亲身经历的立法实践中,不同部门之间存在争议的情况并不鲜见,导致该领域的法律远远落后于司法实践。

  那么,在立法过程中如何防止“部门利益化”?呼和浩特市又是怎样做的呢?

  “人大立法部门会对不合适的规定说‘不’,以最大限度地保护老百姓权益。”韩苏平告诉记者,我市在立法过程中,充分发挥人大主导作用,严格依照立法程序办理立法项目,同时,也在尝试自己直接组织起草法规规章草案。

  “在一些地方性法规制定、修改过程中,会涉及到相关的各个部门,不同部门之间存在争议难以协调,往往影响法律的制定或修改。借助中立、权威的第三方,有利于破除法律、法规在制定、修改过程中部门利益的牵扯和影响。”韩苏平表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对部门间争议较大的重要立法事项,由决策机关引入第三方评估,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协调决定,不能久拖不决,“目前,呼和浩特市也正在积极进行法治‘第三方’的探索。”

  “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必须有一整套法律制度作保障,当务之急是尽快完善保障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法律制度。”在内蒙古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副教授吕佳看来,长期以来,我国虽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作为上位法规范,但其他保障立法公平、公正、公开,从而实现科学化、民主化的程序性法律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还较欠缺,以至于出现诸多关门立法、法出多门、法条冲突,甚至地方立法追求地方保护、部门立法追求部门利益的现象。因此,目前亟待探索并建立相关制度,确保法规起草的专业化,意见征集的社会化、公开化及立法程序的科学化。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韩苏平表示,当前各级部门应大力支持司法改革,推动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和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加快建立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进而推动呼和浩特市法治政府的规范运作、依法办事。

  卓有成效的立法工作,为呼和浩特市法治政府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法律支持。法治城市是法治国家的组成部分,创建法治城市,应当在国家现有的法制框架下推进。也就是说,首先要坚持法制统一原则,确保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在我市得到有效的贯彻实施;其次是在“不抵触、有特色、可操作”的要求下,根据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加强立法工作,从而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使我市立法与经济发展和社会事务管理的需要相适应。

  

[责任编辑 魏莉 ]

老有所乐
养殖双峰驼
感受别样的公主生活
书画庆国庆
治安检查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草原歌舞醉了俄罗斯
特色教育刮起民族风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