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EC会议期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总动员来保障北京空气质量。那么,呼和浩特市的空气质量怎样,PM2.5、PM10、二氧化硫等这些关乎空气质量的数据是如何采集、如何发布的?
“明明是晴空万里的好天气,可是空气质量怎么显示出良,而不是优呢?”“今天雾蒙蒙的,都看不清远处的建筑,能见度这么低,是不是首府也出现了雾霾?”带着疑问,记者采访了呼和浩特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副站长韩见弘。“老百姓关注的也许就是一天中的某个时段,几个小时的时间,然而,空气质量取决于一天内24个小时的平均数值,而且还要依据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氮、二氧化硫、臭氧、一氧化碳等6项污染因子综合计算,才能断定空气质量的优良。”韩见弘说。
据介绍,呼和浩特市的空气质量受PM10影响较大,而最关注的雾霾是由空气中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烟、粉尘、硫酸盐、硝酸盐、铵盐等颗粒物叠加水滴而成,形成雾霾时空气中相对湿度在80%~90%之间。关于雾霾,除了空气较浑浊外,更要看当时的相对湿度,这就意味着老百姓看到的雾蒙蒙的天未必都是雾霾天。
自动监测环境数据
听说记者想要看看空气质量数据采集的过程,呼和浩特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副站长韩见弘正在开会,但是他马上联系了该站马朴、张鑫两位工程师为记者当起了向导。
11月6日16时,记者跟随两位工程师前往呼和浩特市糖厂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在回民区未来城小区西北方向,记者看到了一座四层建筑,和周围的空旷相比,这座建筑显得多少有些孤单。记者注意到,这里楼门紧锁,只有居住在旁边的几户平房人家偶尔经过。
“就是这里了。”马朴带着记者登上铁质楼梯,走进了充满神秘色彩的小房间,里面并排放着三组冰箱大小的监测仪器,上端连着几根从屋顶直穿而下的管子。“左边是PM10和其他气态污染物的监测仪,右边是PM2.5的监测仪。”马朴说。每台仪器上的显示屏上都显示着不同的数据,原来,这些仪器就是负责不同污染因子监测的,包括PM2.5、PM10、二氧化硫等。
和外面不同,身处这里感觉到很舒适,不冷也不热。“屋里都是恒温恒湿的,是为了保护设备,这里平时不设工作人员,设备自动进行监测数据采集,然后汇总到环境监测中心进行分析。”马朴表示。
“磁带”记录下PM2.5浓度
记者仔细注意起一台名为大气颗粒物浓度监测仪的设备,也就是监测PM2.5的仪器。看到记者一脸的疑惑,张鑫打开它的门,记者注意到里面有白色的滤纸,滤纸上面有颜色深浅不一的黑色圆点,仪器很像老式的磁带播放器,滤纸就像磁带一样缠绕在磁头上。张鑫拿着一卷用过的白色纸带介绍说,这上面指甲盖大小的圆形灰点就是被采集的颗粒物形成的,它反映出室外PM2.5的浓度大小,通过仪器的β射线进行浓度检测,直观看浓度高的时候颜色就深。
“大家可不能小看它们,作用可是超大的。平时可能有些百姓会关注呼和浩特市环保局网站实时发布的空气质量情况,数据平台直观看到的AQI(空气质量指数)数值,就是经过这里的设备采样、分析之后得出来的。采样、分析之后,会通过传输系统把包括PM10在内的各项污染因子的浓度值传输到呼和浩特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我们根据各项污染因子的浓度综合得出AQI的数值,也就是空气质量指数。”张鑫解释。
监测24小时不间断,因此数据也在不断变化,一卷纸大约能用两个月。
17时05分,记者注意到这台专门负责PM2.5污染因子监测仪器显示的数值平均浓度5.1微克,张鑫解释,这代表此时的PM2.5浓度值为每平方米为5.1微克,属于正常范围内。
空气采集器像个“蘑菇头”
走出小房间,张鑫又带记者来到房顶平台,近距离观看空气采集器。两根一样高的钢管竖在屋顶,钢管长着“蘑菇头”。张鑫说,“蘑菇头”是PM10采集器,另一个钢管则是PM2.5采集器。记者发现,两根钢管有一个区别,其中一根在“脖子”处多了一个透明的圆柱形漏斗装置。“漏斗样的装置是气态污染物的采集头,主要对能见度进行监测。”工作人员还告诉记者,钢管最上面的是采样头,下面的小装置叫切割器,功能就像一个过滤网,采集器下面有一个抽气泵,24小时不间断抽进空气,那些较大的颗粒因为惯性大,一头“撞”在涂了油的部件上而被拦截下,空气中直径小于或者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就被吸入采样头内。
8个监测点如何选定?
糖厂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
环境大气质量监测系统就像老式的磁带播放器
像糖厂环境空气自动监测子站这样的空气监测站点,呼和浩特市共有8个。谈到这些站点的布局,韩见弘介绍,国家对建站的高度、角度、视野等方面有明确的要求,首府目前这些站点的布置完全按照国家的有关技术标准设计,根据呼和浩特市的大小、人口的多少,确定了8个监测站位,以期能更好地覆盖呼和浩特市城区。如小召监测点主要监测市中心的空气质量,化肥厂生活区站点主要监测石化区内的空气质量。
说起PM2.5,韩见弘介绍说,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PM2.5成分复杂,国家新的空气质量监测标准把它纳入进来,在原来的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3项监测指标基础上,增加了PM2.5、臭氧和一氧化碳,比以前监测的环境污染指数API多了3项数据,能更客观地反映空气质量。
另外,空气质量等级的高低,也会受气象条件的影响,比如同期不同地段风力的大小,也会影响空气中污染物浓度的高低,从而造成空气质量的不同等级。
每小时对外公布一次数据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呼和浩特市8个自动监测站点采集的数据都会通过平台传回到呼和浩特市环境监测中心站。从糖厂自动监测站出来后,记者又跟随马朴和张鑫来到呼和浩特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监测中心站的三楼会议室,几名工作人员盯着电脑,不时地通过鼠标滚动屏幕上面的数据,偶尔还用笔和专业计算器记录着。
为了一探究竟,记者走上前,和其中一名工作人员攀谈起来。这位工作人员登录全国城市空气质量实时发布平台后,告诉记者,他们24小时随时关注平台上面发布的数据,向公众发布每一天的空气质量。“咱们的数据是实时都在变化的,但是每次向市民公布的数据是每小时更新一次统计的结果。”
平台上面除了显示数值之外,还用不同的颜色表示空气质量的不同等级,绿色表示优,黄色表示良,橙色表示轻度污染,红色表示中度污染,紫色表示重度污染,褐红色表示严重污染。根据11月6日14时统计,平台显示自治区全部为绿色,首府在全国空气质量排行榜中位列第三名,空气质量指数级别为优。
“今天首府空气质量怎么样,统计出来了吗?”
“首府空气质量指数报告还没有出来,需要等到24时最后数据出来后才能统计。”工作人员随即给记者打开11月5日统计的呼和浩特市城市AQI日报,上面清楚地显示:AQI指数为68、空气质量级别为良、首要污染物为颗粒物PM10、健康指引为空气质量可接受,但某些污染物可能对极少数异常敏感人群健康有较弱影响,建议极少数异常敏感人群应减少户外运动。
距离北京400公里,首府的空气质量会对北京造成影响吗?
“因为呼和浩特市正处于北京的上风口,属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受大气环流影响,一个区域如果污染物多的话,容易在本地污染环境,而且还会跨区域长距离输送,这样就会对周边的空气造成影响。”韩见弘说。“如果邻居家打扫卫生,尘土飞扬,你家门窗不关,很有可能造成家里污染。”韩建弘用了这样一个巧妙的比喻来解释。
11月7日,呼和浩特市环保局、呼和浩特市交管支队等多个部门联合开展联防联控专项行动。
“驾驶员,请您尽快到相关检测站进行尾气检测,没有张贴标识,不允许上路行驶……”当日9时30分,记者跟随呼和浩特市公安局交管支队的民警在东二环与丁香路十字路口,对过往的黄标车、无标车进行检查。呼和浩特市机动车排气检测管理中心主任黄宝华告诉记者,黄标车的排放量相当于28辆合格汽车的排放量,污染排放相当大,是造成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之一。截至11月6日,此次专项行动共检查车辆4800余辆,查处黄标车150多辆,无标车115辆。
从10月27日开始,呼和浩特市公安局交管支队共设4个进京检查站全天24小时检查管控,对黄标、无标等排放不达标的进京车辆进行劝返,严禁排放不达标的车辆进京。截至11月6日,已对19台无标的车辆进行劝返。
记者了解到,通过以上多项举措,从11月3日—6日的监测数据来看,首府连续4天都是优良天气。经过比对,去年同期存在轻度污染。(记者 奥妮莎 侯利珍 实习生 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