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资源型城区转型发展的生动实践——包头市石拐区打造生态宜居新城区纪实
位于大青山腹地的包头市石拐区,依煤而建,缘煤而兴,煤炭开采历史近300年。新中国成立后,作为重要的基础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基地,石拐区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进入21世纪,因主导产业缺失,这里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地质灾害频发,财政税收锐减……石拐区陷入了“矿竭城衰”的发展困境,2011年被国家列为资源枯竭型地区。
破解“资源诅咒”,资源枯竭城市实现转型发展几乎成为世界性难题。
在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中,石拐区重新审视自己,积极探索生态立区、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改善民生的兴区富民发展路径,其转型发展战略愈加明确。
在涅槃中重生,实现由“黑”到“绿”的嬗变。经过艰辛努力,一个崭新的石拐呈现于世人面前,为资源型城市实现绿色发展、转型发展探索出了“新样板”。
“贯彻落实‘8337’发展思路,打造经济发展、人民幸福生活的亮丽风景线,具体到石拐区,就是通过生态立区、创新驱动、产业升级,不断推进富民兴区进程,努力打造宜居宜业新石拐,让广大群众过上更有尊严的生活。这是石拐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石拐区区委书记雪松说。
构建“四化”人文生态系统
初秋,沿石拐区主干道——脑包公路向大山中穿行,放眼望去,满目苍翠。山坡上草木茂盛,黄刺玫和杜松挺立,河沟里、山脚下,成片的幼松和灌木在微风中摇曳,绵延不绝。
同行的石拐区林业局副局长王佐很自豪:“就要完工的包头至石拐一级公路,将与脑包公路相连,形成近50公里的绿色长廊,横贯石拐……”
“‘8337’发展思路提出,要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高屋建瓴的定位,让我们的发展路径更加清晰。如今,生态立区的理念在石拐已经深入人心。”雪松说。
全社会参与生态建设的大幕渐次开启:持续推进围封禁牧、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等一系列生态工程,水土流失面积由原来的107万亩降低到76万亩,森林覆盖率从8.9%增加到32%,位居包头市第一,林草覆盖率达到65%。
“石拐区干旱少雨,属于土石山类型区,我们下大力气进行三级提水,保证苗木成活。”顺着王佐手指的方向,可以看到画有祥云图案的大水罐伫立在山顶。“这样的水罐每个山头都有。看那边,树长起来了,泥沙也固住了。沟里的采砂、洗煤厂清理后,地下水位上升了,沟底又重现溪流了!”看着山体断面上覆盖的青草和树木,王佐笑了。
2013年,石拐区果断取缔污染环境的“十五小”企业及采砂、洗煤厂80多家,随即投资1.2亿元对老区的工业园区进行脱硫、污水处理改造,结束了“满沟烟雾满坡秃”的历史,空气质量达标天数达到289天。
去年10月,石拐区与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合作,打造生态环境示范工程。“我们要建成辐射北方地区的种苗基地,实现打造‘美化、香化、彩化、文化’四化人文生态系统的目标。”副区长王金龙介绍,今年引种了以丁香植物为主的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189种,初步建起了适合半干旱地区环境的快繁技术和配套栽培技术体系,为石拐区生态立区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