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尔吉,1954年4月生于鄂尔多斯,1970年参加工作。总导演、国家一级编导,内蒙古舞蹈家协会副主席,曾由中国文联和内蒙古文联授予“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
主要创作演出的作品有:大型舞剧《森吉德玛》《马头琴的传说》,舞蹈诗《马头琴声》《鄂尔多斯婚礼》《土尔扈特婚礼》,蒙古剧《黑缎子坎肩》等,目前已创作100多部作品。《牧人浪漫曲》和《查拉梦》等多部作品代表自治区和国家出访美国、前苏联、英国、日本、马来西亚、波黑等国家进行文化交流演出,受到各国观众的好评。
道尔吉:
扎根本土,弘扬优秀文化
上世纪80年代中叶,一个普通的夏日清晨,熹微的阳光静静地洒在鄂尔多斯乌审旗草原上,牧民们正乐呵呵地剪着羊毛,他们有的载歌载舞、有的说笑攀谈……一个蒙古族青年恰好经过这里,那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与他内心喷薄的艺术火花霎时间碰撞出了一支栩栩如生的舞蹈——《牧人浪漫曲》,生动记录了改革开放80年代内蒙古牧区的“羊绒大战”,被收入“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而这个蒙古族青年就是道尔吉。
如今,道尔吉已是花甲之年,仍然孜孜不倦地追求着他热爱的艺术事业。“艺术要深深扎根于生活的土壤里,对于我们少数民族来说,我一直坚持从本民族的生产、生活中提炼艺术创作的源泉,从本土挖掘具有深厚艺术价值的宝藏。今年7月,在草原文化艺术节上演出的、由我担任总导演的蒙古剧《黑缎子坎肩》,就是源自18世纪鄂尔多斯草原上一段真实的、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它的剧情、音乐、舞蹈、歌曲都源自火热的生活,首场及后来的区内巡演都受到群众的好评,反响强烈。”道尔吉说。
“习总书记说‘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我想,优秀的文艺作品既能在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道尔吉结合自己的真实经历谈了他的见解,“好的艺术作品必须是记录时代、服务人民的,如果沾上铜臭气它就会变质,失去其本色价值。我策划、编导的《天歌云舞》大型原生态音舞韵晚会,所有的舞蹈、音乐、歌曲等节目都源自蒙古族传统文化、生产、生活,富于浓郁的民族特色,创收300多万元,达到了艺术水准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所以说,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不矛盾的,恰恰是相辅相成的。”
最后,就区内文艺界存在的问题他分析道:“目前区内文艺创作有些浮躁,有的文艺工作者为了迎合娱乐消费,而忽略了文艺作品的民族传统、民族特色。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艺术创作必须不断从人民群众中和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创作源泉与灵感,不断从民间丰厚的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只有这样,我们的艺术才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见习记者 刘燕杰)
音乐剧《王二的长征》
本剧是三宝、关山继《三毛流浪记》《钢的琴》之后,第四度搭档合作的音乐剧。该剧通过长征大背景,讲述了1934年一个秋风瑟瑟的晚上,长工王二在老家得罪了财主老爷,逃跑途中鬼使神差地闯进了苏区,得到了因伤留守的红军同志的帮助。王二为报恩答应红军同志为他捎一封家信,于是王二带着一份承诺,开始了征程。(见习记者 金泉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