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经济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内蒙古:神州北望风光好 守望相助满庭芳
 

  民生工程

  温暖百姓心房

  “22岁了,闺女终于有了自己的床,再不用睡沙发了。”今年初,包头市东河区北梁棚户区居民马瑞卿一家告别了透风漏雨的土坯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楼房。

  在内蒙古,棚改工程惠及的群众数以百万计:近几年累计建设保障性住房130万套,预计2013年到2015年再新完成67.6万套各类棚户区改造任务。“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持续增加民生投入,新实施了一批民生工程,努力顺应城乡居民对幸福生活的新期待。

  ———在增加扶贫投入基础上,2013年起开展规划、项目、干部“三到村三到户”工作,实施精准扶贫。同时创新扶贫机制,实施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力争到2017年让266.58万扶贫对象全部脱贫,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2013年起,自治区每年为每户低收入农牧民免费发放1吨冬季取暖煤的补贴,惠及290多万户贫困农牧民。———今年起考上本科、专科(或高职高专)的城乡低保家庭新生,分别一次性资助4万元和3万元,不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今年以来,全区全面实施对零就业家庭的救助政策,通过政府购买公益性就业岗位等形式,确保城镇所有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

  ———从今年起,利用3年时间,投入600亿元实施农村牧区危房改造、安全饮水、村村通电、校舍建设及安全改造、嘎查村标准化卫生室、农牧民养老医疗低保等“十个全覆盖”工程,同时逐步解决400多万名农牧民工落户城镇的问题,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和公共服务差距。

  城乡低保、养老、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政策连年扩面提标;实施12年义务教育政策……一项项有力的富民惠民举措,让内蒙古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民生投入越多,就越要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制度机制,就越要改进干部的工作作风。

  在全国闻名的包头市北梁棚户区改造中,2013年一年的拆迁量超过此前十年的总和,今年10月下旬该市提前18个月完成全部征拆任务,未出现一起群访事件。

  “诀窍就是确保公平,保障就是干部作风”,包头市委前期全市抽调2167名党员干部入户摸底调查,按照不与民争利、让群众说了算的原则,深入宣传政策,解疑释惑;拆迁安置过程中,123个支部和2000多名党员干部分工包户,帮居民排忧解难,不让一件事掉在地上。

  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开设网上信箱,定期回复群众关切;翁牛特旗新设立三级便民服务系统,以前需要跑几十公里去办的事,如今挪到了家门口;达拉特旗开通“民生服务热线”,把群众办事体验与评价纳入机关和干部考核体系……这一个个着眼于解决民生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鲜活事例,在内蒙古各地不断涌现。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内蒙古着力整治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不良现象,查处“吃拿卡要”、“庸懒散拖”问题170个,查处245人。随之而来的,是老百姓对干部的评价明显提高。

  生态建设

  取得丰硕成果

  美丽的草原

  我的家

  风吹绿草遍地花

  ……

  一首《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令无数人对这片土地魂牵梦绕。

  草原13.2亿亩,占全国五分之一以上;森林3.73亿亩,居全国首位;湿地0.9亿亩,居全国第三位……作为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生态秀美不仅是内蒙古的“名片”,更是“三北”地区乃至全国的生存之本、发展之基。美丽与发展必须双赢!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近年来,内蒙古实施一系列国家重点生态工程,持续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努力呵护好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2013年,内蒙古分别完成草原、林业建设面积5307万亩、1205万亩,当年草原的平均植被盖度达到44.1%。最新的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内蒙古森林面积和林木蓄积量实现持续“双增长”。

  “目前,内蒙古生态已经实现整体遏制、局部好转,在工业化、城镇化提速的背景下实属难得,这也意味着我们到了‘进则全胜、不进则退’的关头,建设生态文明,不容丝毫懈怠。”王君说。

  今后,内蒙古将继续实施好各项生态工程,巩固生态建设成果。预计到2020年,自治区草原的平均植被盖度将达到48%以上,森林覆盖率力争达到23%。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内蒙古探索出许多有益做法。

  一座座日光温室里,培育的不是奇花异草,而是草原和荒山上常见的“野草”———紫羊茅、石竹、山丹、羊柴、柠条、沙打旺……内蒙古和信园蒙草抗旱绿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召明兴奋地告诉记者,繁育的这些耐寒耐旱乡土草木,目前已被广泛用于内蒙古的生态治理和绿化工程。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这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蒙古样本”。从治沙到矿区生态恢复,再到城乡绿化,近年来内蒙古认真践行着生态至上的发展理念。

  内蒙古还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近期研究制定了《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相对完善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环境保护等4大制度体系、25项具体制度。内蒙古每年还向48万户牧民发放财政补贴40多亿元,实施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机制。

  内蒙古乌拉特中旗希热嘎查的牧民斯庆巴图,有3200亩草场,最多时养过近500只羊。“春天草刚冒出头就被啃光了,年年都得买草料,”他回忆说。

  自治区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后,他遵守政策,把羊压缩到200只,政府每年给他补贴1.5万多元。斯庆巴图说,有了补贴,大伙保护草原的热情高多了,现在许多地方草能长半米来高。

  试点编制草原资源资产负债表,建立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财税制度……类似的探索还有不少。得益于生态改善带来的良性循环,近年来内蒙古主要农畜产品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记者从内蒙古农牧业厅了解到,目前内蒙古已经具备每年稳定调出粮食175亿公斤以上、牛奶500万吨、肉类150万吨的能力,农畜产品加工业也成为继煤炭、冶金之后的地方第三大支柱产业,带动了广大农牧民增收致富。

  良好的生态,美丽的风光,每年还吸引着众多游人前来游览观光,成为内蒙古发展旅游等服务业的金字招牌。

  守望相助

  共建精神家园

  金黄的炒米,酥嫩的奶皮,香喷喷的奶茶……走进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赛乌素嘎查牧民巴育巴特的家,老人的热情顿时驱散了记者身上的寒气。

  58岁的巴育巴特一家5口人,承包着3162亩草场,并且租了4000亩草场。眼下他养着350多只绒山羊和绵羊,这几年羊肉和羊绒行情好,加上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补贴,每年纯收入近20万元。“现在城里人有的我们都有,还多了清闲自在和好空气,人还图啥?”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内蒙古牧民的收入稳步提高,大部分家庭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在改善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内蒙古还注意保护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创新机制推动草原文化繁荣发展,守护好各族人民的精神家园。

  47岁的山虎,是通辽市库伦旗库伦街道草根文化艺术团的成员,也是自治区安代舞艺术传承人。平日一有空闲,他就跟大伙一起跳舞,或传授“舞艺”。

  有400多年历史的安代舞,被誉为蒙古族舞蹈的活化石。内蒙古通过积极申请,2005年安代舞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一系列保护和推广措施下,这种古老的舞蹈艺术已重新焕发出生命力。从顶碗舞、筷子舞到长调、呼麦、好来宝,从服饰、蒙古包、毛毡等制作技艺到蒙医蒙药,从马头琴、曲棍球到鄂伦春族的渔猎文化……目前,各种民族传统文化在内蒙古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发展,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更加牢固。

  同心掬得满庭芳!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到精神文化世界里,多年来,自治区各族人民团结友爱,交往融合,守望相助,共享发展成果。

  在锡林郭勒盟镶黄旗,牧民斯琴每逢闹雪灾或冬末春初草料不接时,都会到邻近的汉族农民家赊买饲草料,待秋季牲畜卖掉后再去还账。“汉族兄弟们对我很信任,给了我很多帮助”,斯琴说,“这两年我学着种青贮玉米,他们也热情帮忙,教给我很多种植经验”。

  类似的各族群众友爱相处、互帮互助的事,在广袤的内蒙古,每时每刻都发生着,道不清,数不尽。

  “内蒙古是我国成立最早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具有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我们要始终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各族人民拧成一股绳,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王君说。(新华社记者 陈磊 刘军 任会斌)

[责任编辑 李珍 ]

老有所乐
养殖双峰驼
感受别样的公主生活
书画庆国庆
治安检查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草原歌舞醉了俄罗斯
特色教育刮起民族风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