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呼和浩特日报》11月18日报道2014年年初,由求是杂志社主管主办的《小康》杂志联合触动传媒、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2014中国公共服务小康指数”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15座城市的公共服务满意度排名上,呼和浩特市位居第一。《小康》还具体阐释了“呼和浩特居首”背后的真正内涵——“全年办结215万余件事项并且未收到有效投诉,这样的政务服务质量,助力呼和浩特市在公共服务领域内不断超越”。
近年来,我市不断通过简政放权来打造优良政务服务环境,从2008年开始,我市一共经过了四轮行政审批事项的清理,全面清理妨碍公平竞争的有关规定和做法,进一步向市场放权、向基层放权,为企业松绑,为群众提供便利。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老百姓听起来是个生涩的词。但恰恰是它,小到居民户口迁移、个体工商户办证,大到政府投资项目,都与之相关。办一个营业执照要跑好几个部门、盖十几个公章,办一个手续也要往返数趟。繁琐复杂的行政审批程序一直以来最受诟病。
今年,我市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度推动简政放权。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面,按照“合法效能、市场决定、就近便捷、合并管理、加强服务监管、行政改革与法制建设同步推进”的原则,对我市195项行政审批事项和自治区下放的69项行政审批事项(共264项)进行全面清理。一是将法律、行政法规已经明确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法律没有明确要求、没有法定依据的行政审批事项;市场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和自律管理的行政审批事项,一律取消,共取消26项。二是将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地方政府管理更有效、更方便群众办理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下放,共下放29项。三是将部门通过行政服务和加强监管能实现管理目标的审批事项,一律转为行政服务事项,共转41项。全面清理审批事项后,确定保留行政审批事项92项,减幅为65.15%。
同时,针对我市商业开发建设项目和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按照“并联审批、流程再造、联审联办、公开透明”的总体要求,采取多项措施,实现了审批的提速增效。通过改革,在所需材料齐全,各环节无缝对接的前提下,我市商业开发建设项目审批从立项到施工许可涉及的审批部门由68个减少到17个,加盖公章数由393个减少到23个,审批时间由449日减少到23个工作日;政府投资建设项目从立项到施工许可涉及的审批部门由59个减少到23个,加盖公章数由239个减少到66个,审批时间由705日减少到33个工作日。
针对清理后的行政审批事项,我市提出了四项加强管理的意见。一是对保留和合并的行政审批事项,要求全部进驻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办理,并进一步减少审批要件、简化审批程序、明确审批权限、缩短审批时限、公开收费标准等。二是要求各部门对市政府决定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立即停止审批。三是对下放的审批事项,做好有关部门的培训、沟通和衔接,防止管理脱节。下放的审批事项,原则上要求全部进驻各旗县区政务(市民)服务中心开展集中审批服务,并接受社会全方位的监督。四是对调整为管理服务类的事项,监督市级各部门不再以任何形式实施审批。简政放权,重在落实,这些措施的实施,确保了好政策能及时落地,发挥作用。
来自市政务服务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前3季度,综合服务大厅受理审批服务事项158583件,办结158583件,办结率100%;5个专业服务大厅受理1061135件,办结1061135件,办结率100%。
政务服务中心网站发布政务信息130余条,通过网站分发、回复市民提问108条。政务服务中心官方微博“呼和浩特政务服务”发布微博1000余条,粉丝数量由去年年底的7000名增长到83582名,增长了12倍。
取消和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推动简政放权,廉洁高效的政务服务,直接的效果就是让群众感觉办事更方便。“我本来准备至少用两天时间来完成这些手续,没想到全部手续只用了一上午时间就当场办结了。”说这话的人是来市政务服务中心办理企业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等一系列变更手续的市民田明月。田明月表示,高效、快捷、方便是其最大的感受。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正挺进“深水区”,2015年,我市将紧紧围绕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的要求,通过清理行政审批事项,规范行政审批行为,优化行政审批流程,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行并联审批模式,再造项目审批流程,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加快审批速度,促进重点项目尽快落地运行;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设,不断拓展政府信息公开渠道,增强信息公开主动性和实效性,为推动我市“两个一流、三个建设、两个率先”实现新突破构建阳光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记者刘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