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湖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自然景观也极其壮美。湖面烟波浩渺,空中鸥鸟飞翔,湖畔芳草萋萋,远处牧歌悠扬,这使得呼伦湖成为游客必到的草原景点之一。
呼伦湖更是一个富饶的湖。湖中共有鱼类30多种,主要有鲤鱼、鲫鱼、鲇鱼等经济鱼类,特别是出产的呼伦湖白鱼,肉质极为鲜嫩可口,名声远播。
作为呼伦贝尔草原上数千里之内唯一的浩瀚大泽,呼伦湖水域不仅为人类提供了食物与水资源,还是一道极为重要的生态屏障。呼伦湖及其周边湿地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止荒漠化,以及维系周边草原生态系统平衡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生态功能,是祖国北方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因为呼伦湖在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在区域环境保护中具有特殊的地位,2002年1月,呼伦湖自然保护区被列入《拉姆萨尔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同年11月,被批准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2006年,被国家林业局列为“全国示范自然保护区”。
呼伦湖历经了沧海桑田,是由于地壳运动所产生的沉降带,经贮水、积水而形成的湖泊。这使得呼伦湖的自然状况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历史上,呼伦湖随着气候的变迁,其范围曾不止一次的扩大与缩小。
2002年以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受持续暖干气候影响,呼伦湖来水量减少,蒸发量增大,相继出现了一系列生态问题。数据显示,呼伦湖地区历年平均降水量是240.5—283.6毫米,而1999年至2012年,降水量仅为180毫米左右。
由于水量锐减,湖水达不到外排水位,无法通过达赉鄂罗木河流出,不能更新循环,湖水中盐分、氮磷等浓度提高,富营养化、盐碱化等问题加重。这一系列原因导致整个湖区生态系统失衡。特别是由于水位下降,部分芦苇、水草等水生植物枯萎,使芦苇沼泽大面积消失,鱼类产卵场、鸟类栖息地萎缩,直接导致了鱼类、鸟类的减少。呼伦湖一度存在的过度捕捞、私捕滥捞等现象,也加剧了湖区的生态问题。
“以鱼治水、以水养鱼”,呼伦湖多次开展专项增殖放流活动。
为促进呼伦湖水系良性循环,呼伦贝尔市对新开河河道进行清淤,恢复了呼伦湖的排水河道和呼伦湖支流的补水功能。
绿色坚守,
呼伦贝尔人的执着拯救
呼伦湖的生态危机引起了中央和自治区的高度重视。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和张高丽副总理对呼伦湖保护治理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自治区主席巴特尔也多次作出批示,安排部署相关工作。
为了拯救呼伦湖,呼伦贝尔市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推进呼伦湖治理保护工作,积极谋划呼伦湖保护和永续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草原奖补、生态移民、沙地治理、水资源调配、部分休渔,随着一项项综合治理措施的实施,一场拯救母亲湖的攻坚战打响了,被称为“草原之肾”的呼伦湖终于迎来重生的时刻。
在呼伦湖自然保护区的综合治理过程中,可谓人努力、天帮忙。
自去年以来,呼伦湖地区降水量大幅增加,克鲁伦河、乌尔逊河、新开河等地表河流向呼伦湖注水量加大,使得呼伦湖水面处于持续上升态势。
为促进呼伦湖水系良性循环,呼伦贝尔市对新开河河道进行清淤,以增强呼伦湖排水能力,恢复呼伦湖的排水河道和呼伦湖支流的补水功能。这项工程加大了活水补充和交换力度,改善了呼伦湖的水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