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煤炭华丽转身:变油成气环保经济
久泰厂区
内蒙古煤炭资源丰富,围绕煤炭加工利用开发出的专利技术已经有100多项,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甲烷气、煤制乙二醇、煤制二甲醚国家五大示范工程都已经在内蒙古落户。当下,内蒙古煤化工正在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一个个凝结着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成果的现代煤化工项目正破茧而出,百舸争流般推动着全区煤化工产业在新型煤化工的道路上提速。
“8337”发展思路中明确提出要将内蒙古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毫无疑问,全区诸多现代煤化工项目的崛起,十分契合这一发展思路,并成为打造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的先锋队。
离不开产业工人的奉献
岑轩轶作为久泰能源内蒙古有限公司电气部班长,带领16名电气维修人员,主要负责生产北区9个生产工段以及生活区的各项安全检查和设备运行情况。
11月19日的晨会上,电气部各工段长汇报完各自负责的工作动态后,移至会议室,翻开各工段的日常工作记录表开始进行查看。
岑轩轶告诉记者,电气部的工作范围广、工作量大、繁杂且细致。“一个螺丝帽也不放过”,这是岑轩轶在工作中经常警醒大家的一句话,电修人员在检修时,他亲力亲为,扭动设备的各个零部件,仔细检查是否存在松动问题。
各工段配电柜作为生产的电力保障,直接关乎着生产设备的正常运行。在空分部配电室,他查看各配电柜的指示灯,记录电流电压等参数,有时还会将耳朵紧紧地贴在配电柜上,听设备运转的声音。“多维护,少维修”,作为岑轩轶秉承的工作原则,日常巡检时,他会分外注意与电气有关的设备设施的检查。
久泰能源内蒙古有限公司位于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大路新区,是久泰能源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占地1100亩,2007年8月开工建设,2010年10月建成投产。目前拥有员工1380人,公司年产100万吨甲醇和10万吨二甲醚。
在工作中,岑轩轶从不放过任何一个安全隐患,哪里有检修任务,他就会第一时间出现在哪里,严格把关,悉心指导。
接近下班时间,回到休息室,记者没有见到一名电修人员休息,岑轩轶告诉我们:“他们很少有闲暇时间,每天都活跃于厂区的各个角落。”
无论工作多么琐碎繁杂,多么微乎其微,岑轩轶也不会轻视。打开他的办公柜,里面整齐地排列着各工段的设备台账,每天下午,他都会翻开电修人员的工作票与设备台账比对查阅,对记录的问题进行多次确认核查。
为确保工作的安全顺利进行,他常常组织大伙儿进行班组安全活动,讲解注意事项、防范细节以及工作标准。“追求质量,精益求精”,这不仅是他对自己的工作要求,更是对基层工作者的鞭策。
造就煤化工崛起传奇
大路新区,是鄂尔多斯发展煤化工的重点园区,在这里,一幢幢高大的厂房,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造就着一个个煤化工崛起的传奇。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越来越多的目光聚焦到这里,越来越多的资源汇聚到这里,让这黄河边寂静的村庄唱响了大发展的高歌,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这里成长、壮大,在这支蓬勃奋进的建设大军中,有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久泰。
久泰能源集团2002年从山东临沂起步,如今在山东、内蒙古、广东、北京等地拥有多家子公司,其中久泰能源内蒙古有限公司是发展最强劲的龙头。
进入久泰能源内蒙古有限公司厂区,首先闯入眼球的,不是高大的厂房、乌黑的烟囱,而是苍翠的树木、写意的雕塑、雄壮的久泰山,总面积超过30%的园林式绿化让人无法相信,这里是重化工企业。
走进封闭式管理的生产区,超越国际化水准的清洁式生产,运用前沿科技精准高效的现代化控制,严谨认真近乎苛刻的军事化管理,洁净舒适、一尘不染的生产车间,无不彰显着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发展实力。
公司建设之初就注定了不平凡,它的甲醇生产装置是目前国内煤化工行业中单套规模最大的装置;空分装置一直安全运行至今,创造了国内空分装置连续运行时间最长的纪录;净化装置单套百万吨净化技术世界第一;生产中央控制屏亚洲最大……
进入2012年,公司安全生产实现了新跨越,创造了投产以来的最佳业绩,甲醇年产量突破了100万吨,实现了25亿元的销售收入,利税突破了5.6亿元;2013年更是延续了这样的成绩,2014年,这样的势头还在续写。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启动,国家支持内蒙古发展指导意见的出台,内蒙古“8337”发展战略的确定,呼包鄂一体化和沿黄沿线经济带的大力开发,鄂尔多斯被列为国家级重点开发区域建设进程的加快,助力大路新区作为沿黄沿线重点工业园区勾勒宏伟蓝图。到十二五末,这里将成为享誉世界的千万吨级煤化工基地和满足京津冀市场能源需求的大型供应基地,并成为准格尔旗宜商、宜居的新型经济和文化中心。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久泰能源集团董事长崔连国大胆构想,提出了建设久泰内蒙古化工园的战略规划。
这不仅仅是一个公司的成长,更是一个园区的成长,一个地区经济的成长。
煤制油带来利好
煤炭深加工并不仅仅局限于生产甲醇,还可以制成柴油、液体石蜡、液化气等。
为了让内蒙古伊泰煤制油有限责任公司走出一条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企业实际,产业结构优、科技含量高、经济和社会效益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2002年5月,伊泰集团投资1800万元,与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共同开发煤基合成油浆态床技术,进军煤制油高新技术领域。
伊泰煤制油项目是国家“863”高新技术项目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煤基液体燃料合成浆态床工业化技术的延伸。
项目主要产品有费托合成柴油、稳定轻烃、液体石蜡、液化气等。柴油产品为硫含量、残炭、灰分、色度极低的清洁燃料,经实验监测,柴油车尾气排放符合欧洲Ⅴ号标准。柴油经调和后,由伊泰自建加油站销售;化工品主要销往河南、山东、江苏、天津等地,销售渠道畅通。
截至目前,公司共有20件专利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证书,6件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并进入实质审查,并于2013年8月通过内蒙古自治区2013年第一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伊泰煤制油项目是我国煤炭间接液化完全自主技术产业化第一条生产线,是企业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研发及产业化风险、加快推进国家煤制油能源战略实施的重要工程,对于引领地方煤炭企业加快转型升级、解决当地人员就业及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均具有重要作用。
公司将继续致力于推动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基合成油技术的产业化,努力建成我国的标志性煤基合成油示范基地。
助力示范基地建设
我区作为煤炭大省,近几年,煤化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现有产业为基础,以化工园区为载体,以基础化工原料为基点,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优化产业布局,转变发展方式,在全球经济放缓、自治区面临经济下行压力的趋势下逆势而上,走上了一条依煤而电、依煤而化、依煤而冶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2005年2月,拥有世界首套煤直接液化工业化装置的神华煤直接液化项目开工建设,2008年12月31日成功产出合格柴油、石脑油。2012年,企业生产油品86.5万吨,同比增长9.2%。
2006年5月,国内首套以自主知识产权为主的合成油工业装置——伊泰煤间接液化项目在大路新区开工建设,2009年3月20日,装置首次投料试车成功产出合成粗油品,27日顺利产出我国煤间接液化工业化第一桶合格成品油,打通了工业化示范全部流程。
煤制油的破题之笔一经打开,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等行业空白项目接踵而至……
2006年,大唐多伦年产46万吨煤制烯烃项目开工建设。2011年9月8日,项目正式打通全部流程,生产出合格产品。2012年3月16日,企业正式转入试生产。截至2012年12月20日,共生产精甲醇39.3万吨、聚丙烯6.6万吨。
2009年8月30日,国内首个煤制天然气示范项目——大唐克旗年产4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项目开工建设。2012年7月28日,项目一期甲烷化装置一次开车成功,产出合格天然气。这标志着大唐克旗煤制天然气项目全厂工艺流程全部打通。
具有行业代表性的还有神华包头煤制烯烃项目、通辽金煤化工有限公司一期年产20万吨乙二醇项目……一个个大项目、好项目对我区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形成了现实支撑力。
截至2012年,我区甲醇产量552.5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0.9%,位居全国第一位;煤制油产能140万吨,产量103.69万吨,居全国第一位;煤制烯烃产能106万吨,产量54.5万吨,居全国第一位;煤制乙二醇产能20万吨,产量9.9万吨;煤制天然气产能13.3亿立方米。同时,围绕煤化工生产及产品需求特点,我区正在加快煤化工高级技术人才的引进和煤化工专业技术培养,积极推进和规划相关煤化工产品外运通道建设,建立快捷便利的化学品外输通道,保证煤化工产业化发展。回放近几年煤化工的发展镜头,我区已经从发展基础化工原料向发展高新化工产品转变,从规模化发展初级化工产品向发展高附加值的高端化工产品转变,从粗放型生产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转变,特别是大项目的有力支撑和大产业的有序拉动,更使我区在提出“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发展思路时显得底气十足。近年来,我区在煤化工项目上动真刀真枪,坚持两手抓。一手抓试验示范。在继续完善现有示范技术装备的同时,争取国家优先在我区试验示范煤气化、净化、合成等技术及国产化、大型化装备,提高煤炭深加工技术装备水平,不断延伸产业链条,让更多的试验示范技术在内蒙古生根发芽。一手抓产业化发展。试验示范项目成功后,后续项目必须紧紧跟上,需要扩大试验示范规模,抓紧启动建设新的生产线,防止只开花不结果。(记者刘 睿李樱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