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白露过后,柳树落叶,是吕来栓采割柳条的最佳时节。在他家门前小园里,生长着几簇红柳丛。“这个时节收获的柳条才算成熟,弹性好,有韧劲,不容易折断,做出的产品耐磨抗摔。不要小瞧这几堆红柳丛,几十年一直生长在这里。”吕来栓边割柳条边对记者说。
柳编师傅吕来栓今年67岁,到家拍摄他的柳编技艺,是呼和浩特市武川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很早就与他约好的。吕来栓家位于呼和浩特市武川县西乌兰不浪镇河边村。11月14日,当两辆越野车伴着土路上扬起的灰尘停在吕来栓家门前,给这个距离武川县城50多公里的小村庄平添了一丝现代气息。
自己编制家里用具
面对镜头,吕来栓很兴奋。从业多年,从来没有人这么重视他的存在。
吕来栓熟练地从水井里打水,倒入长长的石槽,石槽中有需要浸泡的柳枝……“如果是干柳枝,泡上24小时就可以取出,进入下一个程序。”他说。
打水时,吕来栓说:“现在我打水用的是白铁皮桶。早年前,我家打水用的水斗也是用柳条编的,不过那个水斗不能从水井里拿出来,要一直泡在水里,否则失水后柳条与柳条之间会出现缝隙,造成漏水。”
吕来栓的动作一气呵成,没有丝毫停顿。这样的活儿,他从30岁左右开始,干了30多年。
具体是哪一年拜师学艺,吕来栓已经记不清了。“当时正值农业学大寨,我师傅杨金山是山西人,他的手艺也是从山西带来的。那时我与师傅住在一个院里,村里的生产队长要求我跟师傅学习柳编这门手艺,我就学了。”他说,“这手艺不难学,跟着师傅,我用了五六天就掌握了基本技巧,学了一个月就熟练了。”
在记者采访的众多手艺人中,吕来栓是唯一一个不认为自己所学的手艺有多难的人。在他看来,很多手工活都是相通的,只要用心琢磨,没有多大难度。
吕来栓一直以他这门手艺为荣。家里的用具多数是柳编制品,全是他自己编制的。
地理环境成就技艺
武川柳编技艺以后山地区河滩生长的红柳、沙柳等材料经过几道工序处理而成。每道工序,每个细节只用简单的工具,用手工操作完成。武川柳编匠手工制成的笸箩、箕、柳条箱等器物外形美观、质地坚实、编码规整、薄厚均匀、持久耐磨,防潮隔热,轻便灵巧。
武川柳编技艺历史悠远,且具有汉胡柳编的简洁,耐用,美观等特质。在武川地区,辽金元时期的古墓葬中曾发掘过柳编制品。
由于受地形、气候、水源、草场等条件影响,武川县后山广大地区非常适宜沙柳、红柳生长。历史上,武川地区交通不便,外来生活用品极难到达。柳编制品成了百姓生活生产用具的重要支撑,是传统经济生活中百姓不可或缺的生活生产资料。
柳树适应性强,随便截一条柳枝就可成活,所以,人们认为其具有某种神秘的力量。武川柳编技艺的历史可追溯到1000多年前。自北魏开始,武川地区有射柳之习俗,“以柳为的,驰马射之。”上溯其源,匈奴、鲜卑,辽金时盛行,以为祈雨。
武川地区是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融合之地,柳编制品在当地人的衣食住行中至关重要。随着走西口大批山西毡匠迁入,山西毛毡技艺融合蒙古柳编技艺,生产出的产品具有明显的半农半牧特性,形成了武川地区特有的柳编技艺,并在当地产生巨大的传承力量。
展示柳编制品
听说记者一行来采访拍摄,11月14日一早,吕来栓把他早年的柳编制品摆了一院。在土院、土墙、茅草房映衬下,历经岁月的柳编筐、柳编篮、大小柳编笸箩像兜住了乡下的时光,让人流连其中,不愿走出……
镰刀、削条刀、牛角质三棱破皮锥、槽形锥、细麻绳……吕来栓把跟随了他多年的工具也拿了出来。满院的物件,晒出了他明快的心情。
吕来栓除了听力有所欠缺,外人看不出他已年过六旬。他思维敏捷,动作连贯,为人实在。
他说他早年编过的柳编制品多了,有囤笆、篮筐、柳斗、酒篓、油篓、簸箕、炒面笸箩、针线笸箩、安全帽、柳条箱、泡澡池等,基本上是老乡要求他编什么他编什么,只要是柳条这种材料与要求制成的制品用途符合的,他都肯编。30多年了,吕来栓用这门手艺挣了多少钱?他摇头回答:“不知道。就挣就花了。”对他而言,记忆最深的一次就是:“有一年,还是吃返销粮的年代,家里实在没有吃的了,我用一个中等大的笸箩换了4公斤玉米面。在那个年代,像那样一个中等的笸箩我卖8元钱,现在卖13元。”
吕来栓把他编制出的器物称为“黑货”和“白货”。“黑货”是指材质粗壮、不去外皮的柳条粗略编制的制品;“白货”是指用去皮柳条精心编制的制品。柳编工艺的主要技法有平编、纹编、勒编、砌编、缠沿5种。勒编是武川柳编匠惯用的传统柳条编结方式。用勒编做成的器物一般称为“系货”。其法以麻绳作经,以柳条作纬,麻绳互相交错穿过柳条间,穿一次,绕扣勒紧,通常民间所见簸箕、笆斗、箩筐、柳条包等,均以此法编结主体部分。
技艺不能荒废
自从学会这门技艺,吕来栓从未荒废。“就算是现在没有人买了,我也要坚持做,做好了自己用。”吕来栓对这门手艺有着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依赖。
制作“黑货”,要经过采割、选料、风干搁置、浸泡、编结等工序。制作“白货”要经过采割、选料、蒸料、剥皮、编结等工序。选料时,根据不同的需要选用红柳、沙柳等材料,选用时要求柳条修长、通体粗细相当。做“黑货”时需要把隔年的柳条浸泡24小时以上,让柳条全面吃水后变软。蒸料是做“白货”时必需的步骤,柳编匠将泡好的或者刚刚采割下的柳条置于大锅里或蒸或煮,蒸煮达40分钟以上,才能方便下一步剥皮。然后是编结,无论是“黑货”还是“白货”,编好之后都需要收边,收边是一件编器完成的最后一道工序,这也是考验柳编匠技能的关键所在,这一工序决定柳编器具的精美完整,器物的边缘多采用勒编法,常常需要另行编排框子,用圈形软木立边,以柳枝剖成条状缠绕码边,或以竹、牛筋锁结边缘,使周边整齐美观,不致散落。
采用武川手工柳编技艺制成的柳编器具,纹结自然细腻,质地紧密坚实,美观实用,不易渗漏,坚实平整,手感舒缓,极具韧性,经久耐磨。现在武川地区仍有大量的柳编匠群体,且传承谱系明确。武川柳编技艺多以师徒相传,宗族相传,亲人邻里相传,杨德才、杨顺、吕来栓、王花娥、孙三三等,他们主要生活在西乌兰不浪镇小元山子村、河边村,固守一方宁静,安然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