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学明家靠风力发电已成历史
9月3日,自治区网信办、蒙牛乳业与本报携手,共同启动了“活力内蒙古——‘十个全覆盖’民生日记”大型新闻采访活动。为了对自治区正在全面开展的“十个全覆盖”工程进行宣传报道,活动开展以来,本报记者深入基层,写新闻、看民生、道民情,反映了“十个全覆盖”的建设进程,以及“8337”发展思路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变化。
11月4日,记者走进阿拉善左旗巴音塔拉嘎查,采访了“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以来,牧民生活的变化以及部分尚未通电牧民家庭对通电的渴望。
没通电,布和家做饭只能靠烧柴火
通电后,看电视的时间不再受限制
时间:11月4日10时
地点:巴音塔拉嘎查
从阿拉善左旗去巴音塔拉嘎查,途经贺兰山,采访的路不太好走,要是没有当地的书记带路,司机还不容易找得到。在巴音塔拉嘎查28.93万亩的草场上,现在分散居住着21户牧民,每家的距离都在5公里左右。5公里,在没有路的草原上显得特别远。当然,在这里架设电杆和电线也就特别困难。
今年5月份,常年在此生活的牧民们终于看到了通电的希望,当地电力部门开始架设电杆、电线了。3个月后,8户牧民家里终于用上了220伏的民用电。
陶学明今年56岁,家里几代人都生活在巴音塔拉嘎查。3年前,他家的生活用电只能依靠一台150瓦的老式风力发电机。家里两间屋,每间屋只能点着一盏6瓦的节能灯,非常昏暗。他家的电视机是黑白的,只有9英寸,他不是买不起大彩电,而是因为电压带不起来。陶学明告诉记者:“就是现在这台小电视机,我们也没办法经常看,最多的娱乐消遣还是听收音机。碰上连续没风的日子,存储在小型蓄电池里的电用完了,天黑后我们只能点蜡烛。”为此,陶学明还专门买了一台汽油发电机,“实在没办法的时候,我才舍得用汽油发电机发电,汽油价钱高,经常用用不起啊。”
一年前,政府帮他家安装了风光互补型的发电机,在没有风的天气可以靠太阳能发电,供电功率能达到350瓦,蓄电池也变成了两个。陶学明一高兴,换了台12英寸左右的彩色电视机。虽然功率大了200瓦,但是还远远达不到随心所欲用电的水平。陶学明说:“遇到不见太阳还没风的日子,我们就只能使用蓄电池里的电。为了看会儿电视,就得把电灯和别的电器电源全关掉。尽管如此,今年4个多小时的春节联欢晚会,我们只看了两个小时,蓄电池里的电就用完了。”
这次通了民用电后,陶学明怀着喜悦的心情“破费”了一把,买了冰柜、洗衣机、电视机、电磁炉、电饭煲和电炒锅。
陶学明家养了几十只羊。以前,杀了羊就要尽快吃掉,自己家吃不完,就打电话叫人来吃,因为没有地方放,担心肉变质了浪费掉。如今,打开陶学明家的冰柜,满满的,储存的全是肉。“和城里人一样,现在我家的所有电器都能同时使用了。肉放在冰柜里,啥时候想吃就啥时候吃,再也不怕吃不了坏掉。”陶学明说着,指着灶台上的电磁炉、电炒锅和电水壶告诉记者:“这3个大功率的家伙用起来可真方便。过去我家做饭、烧开水,大多是烧柴火和牛粪,火慢,饭熟得也慢,炒菜基本上成了炖菜。有时候柴火不够用,就用煤气罐。但是煤气要80元1罐,最多用1个多月,这可不是我家能经常用得起的。”随后,陶学明又指着新买的电视机说:“现在,央视的《新闻联播》、内蒙古电视台的《内蒙古新闻联播》和阿拉善电视台的当地新闻是我每天必看的节目,里面经常有和我们生活生产相关的新政策。此外,央视13频道我也经常看,播不少外国的事,让我挺长见识。”
接着陶学明的话茬,同行的巴彦浩特镇副镇长阿拉腾达来笑着说:“真是这样的。从政府的角度来说,上级的新规定、新政策传达给我们,我们再传达给基层农牧民,需要一些时间,而通过电视新闻,农牧民们可以很快得知相关信息。最近一段时间,有些政策性文件刚到我们镇领导手里,就有农牧民给我们打电话询问执行情况了。”
陶学明还告诉记者:“目前,我家圈养的几十只羊是家里的全部收入来源。今年羊肉价格不高,加上国家‘草原补奖’政策每年给的1万元,全部收入不过3万元左右。现在,电线杆架起来了,不仅民用电通了,三相电也接过来了。如果我们打报告申请获批准,就可以接通和使用三相电了。到时候,我可以再买铡草机、粉碎机加工饲料,可以多养些鸡和猪,预计每年的收入可以超过5万元。在没通电的日子,这些事情想也不敢想。”
夜生活不再单调
时间:11月7日21时
地点:巴音塔拉嘎查
11月7日,在镇上吃过晚饭后,记者准备再次去陶学明家,看看他家通电后的晚间生活。当记者行至距离陶学明家3公里左右时,由于能见度高,老远就看到他家里透出来的灯光。
记者推门进屋,屋里亮堂堂的,餐桌旁围坐了好几个人,原来因为是周末,又是立冬,陶学明正在招待从镇里来的几个朋友喝酒吃肉,电视里还播放着歌舞节目。陶学明见到记者后,急忙招呼记者坐下。席间,陶学明的几位朋友告诉记者,过去他们来陶学明家喝酒吃肉,都是中午来吃一顿,天黑前就走了。自从通了电,他们这已经是第二次来吃晚饭了。
羡慕有电人家的生活
时间:11月5日13时
地点:巴音塔拉嘎查
牧民布和的家距离陶学明家约5公里,但是电线杆还没架设到他家。布和今年40岁,家里3口人,女儿在镇里上小学,不经常回来住。现在,他家仍然靠350瓦的风光互补发电机供电。算厨房在内,他家有4间屋子,每间屋的照明是点一盏小灯泡。一台小电视、一口小电饭煲和一台冰柜是家里的全部电器。
说起通电的人家,布和很羡慕。他告诉记者,他家的冰柜是不能和另外两件电器同时使用的。夏天白天家里没人的时候,就把冰柜开着,防止里面的食物坏掉。晚上回来想看会儿电视,就把冰柜的插销拔掉。即便这样,单独使用冰柜的时候,因为功率较大,风光互补控制逆变器还会发出不堪重负的噪音,挺吵人的。
学校放假的时候,女儿有时候会回来,但是住几天后就吵吵着要回镇上去。“孩子回来想看个动画片,可是看一会儿电力就不足了。想上个网,还没条件。晚上黑灯瞎火的,只能早早睡觉。”布和说。
布和家的灶台边放着一堆柴火。他说:“去通电的邻居家喝酒,看见人家用电做饭,一会儿就弄好几个菜,觉得真好。我家的小电饭煲一次最多能焖够两三个人吃的米饭,来个朋友吃顿饭,还得焖两次。”
养羊是布和家主要的收入来源。他说:“我也想养鸡、养猪,但是三相电过不来,买了设备也用不了,真盼着我家尽快通电。”
阿拉腾达来副镇长告诉记者,目前,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巴音塔拉嘎查还有13户牧民家没有接通民用电。他们中有些可以通过进一步架设电线杆通电,而大部分根本不具备架杆通电的条件。对于这部分牧民,镇政府或将采用更先进的风光互补发电机来解决他们的用电问题,将“十个全覆盖”工程落到实处。(文·摄影/记者杨佳)
记者手记
对于在城市里生活的人来说,偶尔停电的时候,才懂得平时拿着遥控器找不到一个想看的电视节目也是一种幸福;偶尔停电的时候,才体会到“日落而息”躺在床上的辗转难眠。如果不是这一次采访,记者此生可能也无法感受到牧民们因为通电而产生的幸福感,更不会有机会把这种幸福感写下来,传递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