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化德县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
让村民就地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初冬时节,走进化德县白音特拉乡永红村,一条干净笔直的水泥路一直通向村中央,一排排高大的砖瓦房显得格外突出,一挨两户的布局、干净整洁的院落,明亮闪亮的玻璃,粉刷一白的墙壁,光亮的大理石地板,一尘不染的节能暖气炉,小广场、大戏台、卫生室、文化室,还有蔬菜交易市场、恒温冷库……眼前的永红村村容村貌是那么靓丽,村民的生活设施是那么惬意,仿佛走进了城市的繁华居民小区。永红村是化德县实施农村“十个全覆盖”工程的一个达标村。
今年,该县投资1.7亿元,实施了6个示范村、16个达标村、65个一般村建设(包括8个撤并村),截至10月底,全县新建主房1274处、副房657处,加固维修741处、转移置换985处,拆除闲置危房1566处,还围设院墙6.9万延长米,新建健身广场5处、公厕24座、垃圾池155处,安装路灯401盏,完成街道硬化78公里,解决了9700人的安全饮水,建成标准化卫生室14处、文化活动室22处、便民连锁超市30处、乡村小戏台3处,农村常住人口养老保险、低保、医保实现了应保尽保。
保障措施:三个到位
认识到位。化德县把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作为贯彻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和乌兰察布市“构筑三个基地、打造三个中心、建设五个区”战略的重要抓手,作为重大民生、民心工程和发展工程,按照“四个衔接”和“435”工作法要求,坚持“三力并重”(示范村全力推进、达标村尽力而为、一般村量力而行)和“点上推动、面上启动,梯次推进、逐年升级”的原则,以常住人口为基准,紧紧围绕中心村和互助幸福院,采取“走、转、改、建、拆”多项举措,大力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
领导到位。为确保”十个全覆盖“工程稳步推进,化德县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政府县长任常务副组长的“十个全覆盖”工程领导小组,下设9个专项工程推进组和一个宣传报道组。各乡镇和相关部门也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明确了县、乡、村三级责任。全县28名县级领导、89个县直部门包扶“十个全覆盖”村,确立了“县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协调、部门牵头负责、乡村组织实施、社会各界参与”的工作思路,形成了上下贯通、高效运转、逐级抓落实的强大组织力量。
措施到位。从年初开始,化德县先后组织乡镇、县直有关部门,针对“十个全覆盖”工程涉及的内容,结合农民的实际需求,逐村、逐户进行摸底,对全县每个乡、每个村、每一户的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反复核对数据、反复调查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底数清晰。工程实施前,按照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委、政府《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指导意见》,该县出台了《农村“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方案》,县、乡两级连续召开了“十个全覆盖”工程动员大会,各村普遍召开了3次以上村民大会。在充分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各村实现了“三个一”、“两张图”(三个一即一村一规划、一村一套施工设计、一村一个包扶工作队,两张图即村庄现状图、村庄改造建设后的效果图),并为每户发放了明白卡,标明了每户建设示意图、工程量、投资预算和政府补贴标准。全县做到了建设内容、资金筹措方式村村清楚、户户明白。
规划布局:三个结合
围绕《化德县村镇体系规划》,化德县本着“一年示范带动、两年普及推动、三年完善巩固”的原则,精心组织编制了“十个全覆盖”工程3年总体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确立了6个示范村、84个达标村、240个一般村(包括94个撤并村)。按照总体规划,该县实行分类指导、统筹推进,对于示范村全部达到了标准十覆盖;对于达标村实现基本十覆盖;一般村重点是危房改造、安全饮水、常住人口养老医疗低保等社会保障全覆盖;对人口不足10户的村庄,鼓励村民就近搬迁到周边的中心村或互助幸福院。
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在打造高标准示范村建设中,该县始终坚持统筹规划、同步实施的原则,注重培育优势主导产业,积极支持和促进“一村一品”发展,实现了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白音特拉乡农场村围绕“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实施,在进一步扩大恒利现代农业示范园规模的同时,引进了一家生活用纸加工企业,吸纳当地及周边农民就地就近安置30多人就业;公腊乡和胜村依托三和良种母猪繁育基地,鼓励农民发展生猪养殖;德包图乡丰满村大力发展肉羊养殖,为养而种、为牧而农;七号镇引进现代农牧业及光伏产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德美肉业)项目;长顺镇德善村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农民人均增收2000多元。
与推进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该县始终把“示范村”、“达标村”选择在乡镇所在地、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以及人口集中、交通便利、农牧业生产极具发展潜力、生活设施相对完善的中心村,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农民向县政府所在地和中心乡镇、中心村集中,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目前,全县完成撤并8个20户以下的“老龄村”、“空壳村”,转移搬迁120多户,就近转移中心村或互助幸福院。同时,该县把村容村貌整治作为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关键举措来抓,按照清“五堆”、抓“五改”的总体原则,清理柴堆、土堆、草堆、粪堆、垃圾堆,改院、改墙、改厕、改圈、改环境,并围绕道路两旁、村庄前后,积极推进造林绿化,引导农民改变生活方式,彻底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
与扶贫开发相结合。该县把扶贫项目与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有机结合,开展驻村定点帮扶,做到规划跟着贫困村、贫困户走,项目跟着规划走,干部跟着项目走,实现扶贫规划、扶贫项目、扶贫干部与扶贫对象无缝对接,增强了农村“自我造血”功能。
工程推进:三个突出
突出因地制宜。该县始终坚持因地制宜,统筹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对于危房改造,他们采取新建、维修加固、置换转移3种办法实施。新建房屋,实行前院生活后院生产,实现了生产区、生活区的分离,前院主墙采用低矮镂空造型墙,突出了村容村貌整体美化效果,后院生产区对圈舍、库房等进行了整体规划,并对院落进行了硬化,房檐采用了硬出檐,比如白音特拉农场村、七号镇大毕力克村;改建房屋,合理划分了院内功能区,各功能区实行了相对分离,比如长顺镇德胜村;对于改造难度较大,不适宜居住的村庄,采取了就近整体搬迁,比如公腊忽洞乡牧场村和长顺镇黄脑包村;对于不愿意新建或转移的零散危房户,采取维修加固或置换转移的方式进行,确保危房改造达到全覆盖。
突出群众主体。在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中,该县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尊重群众意愿,引导、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在工程实施前,县、乡两级连续召开“十个全覆盖”工程动员大会,各村普遍召开了3次以上村民大会,充分征求村民意见,让群众参与到规划设计、实施建设的各项环节中来。在长顺镇德善村,建一处3间主房的院落,农民需自己筹资3万元,村民可以自己投劳或者自己提供沙、石头等建筑材料,这样只需出资1.5万元,节省了一半投入,既节省了成本,又提高了质量。目前,全县农民投劳投力5000多人次,折合资金400多万元。
突出公共服务建设。该县把推进更高层次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作为“十个全覆盖”工程的主抓手,在切实加强基层阵地、卫生服务室、文化活动室、健身小广场、便民连锁超市以及文化大戏台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了服务功能。在便民连锁超市建设中,他们结合农村实际,把超市与小集市有机结合。白音特拉农场村在超市的周边建立了集市交易平台,农民可以定期交易农副产品。在社会保障方面,他们在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社会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现金直补等补偿标准的同时,进一步扩大了社会保障范围,今年新增各类社会保障人口11041人。
资金投入:三种渠道
在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中,该县的危房改造项目资金是通过政府补贴、农户自筹、社会筹资3种形式进行,其中政府补贴2间主房(40平方米)和院墙的2/3,农户自筹1/3,附房按每户2000元补贴。比如,按照每户建设3间主房计算,投资匡算为6.5万元,政府补助2间主房(40平方米)和院墙的2/3即3.3万元,加上附房2000元,共计3.5万元,农户自筹3万元。
该县充分发挥政府在政策制定、资源配置、财力投入上的主导作用,利用财政“一事一议”奖补资金、以工代赈、社会捐助、金融贷款等方式,按照“渠道不乱、资金不变、捆绑使用”的原则,集中投放到“十个全覆盖”工程中。同时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十个全覆盖”建设,已落实社会帮扶资金300多万元。
强化管理:三个创新
该县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突出抓好村容村貌的管理和建设成果的维护。
创新考核机制。该县把“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纳入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实绩考核范围,严格落实项目质量管理和目标考评制度,奖优罚劣,确保工程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实现了对村“两委”班子的职责到位、职能到位、人员到位、待遇到位、考核到位的管理“五到位”。
创新管理机制。各村结合实际,及时研究了后续管理的具体政策和措施,建立和完善了卫生公约、文明公约、村规民约等制度,形成村民自治、群策群力、齐心协力推进的生动局面。
民乐村围绕《村民自治章程》,进一步完善了《新农村村规民约》和各项村级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制度,充实了《“十星级文明户”评比办法》。
创新运行机制。该县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管理运行机制,将规划、城管、环卫、道路养护等部门职能向农村延伸,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对村内破损道路进行维护,严格清理各种违法违规的私搭乱建行为,定期清运、处理村内堆积的各种垃圾,为项目村安排一定数额的村庄管理经费,设置了部分公益性岗位,维护村容村貌,管理公用设施。(刘彦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