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市民对精神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主义核心价观就是我们中华民族追求的精神生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在片儿警、义工、退休教师、小区业主、好妈妈、好儿媳、好老公、好邻居中间,体现在友情、亲情与爱情,坚强、执著与互助的路途中。他们是热心肠,他们有辛酸泪,他们无私奉献、无悔付出,他们传递爱心、传递信心,他们是城市的风景,是城市的标签,是城市的良心……他们一年365天,用善良、敬业、诚信、爱心感染和带动了身边更多的人愿做好人、争做好人。他们是平凡的,他们就在你我身边。为了在全社会营造学习好人、崇敬好人、关爱好人、争当好人的良好风尚,用身边的楷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辽日报·晨刊》推出常年专题系列报道《身边好人365》。
在科尔沁区大林镇有个名人,他不是明星,但在当地百姓中鲜少有人不知道他的名字;他个子不高,但是能量不小,十里八村的大事小情都离不开他;他不是法院工作人员,但当地老百姓却亲切的称呼他为“李大法官”。他就是李明,通辽市首家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民事调解工作室——科尔沁区大林镇“李明信访调解室”的主任。
李明参加工作后,一直在科尔沁区大林镇从事基层司法工作。大林镇是科尔沁区的政治经济重镇,东部的窗口。所辖的嘎查村多、人口多、面积大、各类社会矛盾也多。李明在镇司法所一干就是20年。20年来,他几乎每天都接触到老百姓中间的土地纠纷、合同纠纷、乡邻纠纷、交通事故纠纷、家庭纠纷等等案件,每年经他手处理的这些案件都上百起。调处大量的案件,接触各类人员,让李明积累了丰富的基层司法工作经验。李明自豪地对记者说:“在基层司法所工作20多年,接受的案件多不胜数,因为始终怀着为老百姓解决问题,帮助大家化干戈为玉帛的情感去工作,加之自己身在基层,与老百姓的距离近,能够比较准确的理解他们的所想所求。我处理了那么多案件,老百姓没有一个回过头告我的,这是让我最欣慰的。”
公平公正,是李明调处案件坚持的原则。因为他坚持公正,当地老百姓信服他,党委、政府信任他。2011年,大林镇党委、政府考虑到老百姓的诉求和上访率逐年增多,需要一个办事既能让老百姓信服,又善于做群众工作的“能人”来做信访工作,而司法所所长李明则是不二的人选。就这样,以李明个人名字命名的“李明信访调解室”在大林镇政府挂牌成立了。
调解室刚成立那会儿,很长一段时间,平时熟悉李明的老百姓都对他持观望态度。他们怀疑调解室是以李明个人名字命名的,是不是他个人立门户搞“单干”了?找他解决问题是不是要收钱了?他出面调处矛盾能不能代表党委、政府?能不能真正为老百姓排忧解难?面对上访老百姓的怀疑,李明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跟他们解释调解室的性质和自己的职责。“其实老百姓就是想知道你是不是为党委、政府工作的,是不是为自己真心办事的,所以,我就跟他们解释,我处理事情是依法依理,我的调解室不是个人企业,是政府的一个部门。我是代表政府在工作。”李明回想起调解室成立之初的情景。
得到老百姓的认可,李明工作起来如鱼得水。
大林镇西庄村一户张姓村民与王姓村民,因为口粮田发生了土地纠纷,村里多番调解都没能解决,这件事儿最后捅到了李明的调解室。还没等李明找双方了解情况,张姓村民就先找上门来,到李明的调解室话没多说,直接往李明的办公桌上甩了3000块钱。李明看到桌上的钱,拍案而起:“我说你啥意思啊,这点地值3000块钱啊?就冲着你这举动,我就敢断定你没理,这是典型的恶人先告状,要不然你不会给我这钱,凡是没理的人才会想到这些旁门左道。”
尽管这样说,李明没有听信一家之言。他领着工作人员直接就去了西庄村,亲自测量土地。“我们到当地一测量,王姓村民的土地本应该360延长米,却差了60公分。实测证明张姓村民占了王姓村民两垄土地。”在事实面前,李明当场就让张姓村民归还了本属于王姓村民的土地。这件事处理的溜丢嘎巴脆,让双方心服口服,“李大法官”和他的调解室一下子就窗户纸吹喇叭——名声在外了。
类似这样的事,“李明调解室”成立3年来,处理一起又一起,每处理一起都让当事人满意。李明和“李明调解室”在当地也越来越受欢迎。当前,在基层,因为某些干部处理问题存在相亲护友,不公正的现象,常常引发矛盾纠纷。而老百姓心里头又不乐意打官司,所以就需要身边有一个帮助他们解决矛盾纠纷的平台,一个他们信得过、办事公道的调解人。李明和他的调解室的成立,正好满足了基层老百姓这方面的需求。
“李明调解室”成立三年多,大林镇上访案件同比整体下降了47.6%。“别看调解室是以我个人名字命名的,这些工作,并不是我个人的力量能做到的。这成绩的背后是党委、政府重视信访工作,重视老百姓的诉求,还有老百姓的信任。‘李明调解室’是镇党委、政府搭建的一个化解群众矛盾纠纷的平台,而我,则是通过这样一个平台,来帮助老百姓化解矛盾纠纷。”李明如是说。
老百姓为啥那么信任李明?当地的老百姓说:“‘李大法官’处理事情和黑脸包公一样,六亲不认,就认理儿。而且他处理问题从来不搪塞我们,更不骗我们。问题不管他能解决到什么程度,他都一五一十的告诉我们,所以我们相信他。”
记者李肖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