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科教文卫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校训】校训的第一个词是做人
 

  原标题:校训的第一个词是做人

  “校训第一个词是做人,做人最重要的是心中有大爱。”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的教师秦焕生,刚刚送走一届毕业班,在他的班主任工作中,校训中“做人”二字在他的班级里落实为爱心教育。

  2011年新生开学不久,秦老师发现班里一名学生,经常剧烈头疼,他立即将这个孩子送到医院治疗。后来,病情越来越严重,无法正常学习,只得回家。这个学生家境贫寒,一家人租住在清水河,父母工资微薄,弟弟身有残疾。秦老师得知这一情况后发动师生为他捐款。“不在于捐多少钱,重要的是唤起孩子们的爱心,学会关爱别人。”

  秦老师的“弘毅20班”里有很多学生是来自旗县的,这些孩子家在几百公里之外,大多只能住校。每逢中秋、元旦等节日,秦老师就组织他们在食堂里一起包饺子过节,孩子们的心里感受到来自集体的温暖。这样的故事在秦老师的班里还有许多。

  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建于1903年,悠悠百年,漫漫历程中,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有着厚重的文化积淀。上世纪90年代,在对历代校园文化精神进行提炼的基础上,呼和浩特第一中学总结出了“做人为学健体发奋有为”的10字校训。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格物致知,塑造高尚的人格与道德,现代文明社会同样需要科学的求真务实,校训回答了我们要怎样培养学生,培养怎样的学生的问题。学校要把学生培养成为追求科学真理,完善人格道德,全面发展的人才。”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于秀娟说。

  在呼市一中,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班名、班徽、班歌,这些都是由各班的同学们共同讨论共同制订的。秦老师的班叫“弘毅”,意为刚强而有毅力,班训是博学笃志,大气大为;“焱翎14班”的班徽是全班同学共同设计的,烈烈燃烧的火焰组成的“14”是两只振翅欲飞的火凤凰,他们班以“高飞鸿鹄远,博古更通今,雅志遇良友,优学登荣名”为座右铭。

  每一间教室的外墙上,都描绘着孩子们纯洁的梦想,那里有他们理想的大学,有他们欣赏的名言,有他们成长的心得,有他们青春的合影……

  校训,不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在这里学习生活的孩子,内化为他们实现心中梦想的精神动力,也高屋建瓴地引导着学校的教育方向——让学生轻负担、高质量学习,从而获得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动力。

  呼市一中创造性地提出了课堂教学的“导·学·评”三维一体教学模式。导,即学案导学、问题导思、疑难导讲、主干导练。学,即课前自学、小组互学、班级群学、课后固学。评,则包括个体自评、小组互评、班级群评、教师点评。这一模式的运用,营造了全新的课堂文化。学生主动学习,教师积极引导,师生融洽相处,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态势。“小组学习让学习成为乐趣,同学们畅所欲言,形成了一种宽松又不乏严谨,活泼却不失轻松的学习环境,原来学习也可以变得趣味十足。”高二年级的一名学生说。

  学生的成长,还不仅仅限于课堂。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呼市一中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以学生社团活动为载体,形成了8大类50多个社团和10多个俱乐部,社团成员600多人。“在一中,我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学问。学校致力于开发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指导我们树立远大的理想,这些都成为我今后发展的宝贵财富,受用终身。”今年考上了内蒙古大学的冀鹏颇有感触地说。(记者 贾永强)

[责任编辑 李珍 ]

扎兰屯吊桥冬之美
首台火车票自动售...
“网络安全”进万家
海拉尔冬季自产蔬...
再见,战友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走上公益岗位
微心愿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