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赤峰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赤峰市志愿服务:千万双手传递社会正能量
内蒙古新闻网  14-12-05 11:39 打印本页 来源: 赤峰日报  
 
  在红山区长青街道长青社区的老年食堂内,志愿者们正忙得不亦乐乎,青年志愿者路留直一边配菜一边说:“我们每天早上和中午为60岁以上孤寡老人免费送餐,这只是志愿者为社区老人服务的一个方面……”
  近年来,我市各社区到处活跃着志愿者的身影,他们扶危济困、热心公益、无私奉献,以火一样的热情温暖社区、奉献他人。数据显示,目前全市注册志愿者超过12万人,其中有778支社区志愿服务队、6万名社区志愿者常年活跃在志愿服务工作中,社区已成为志愿服务工作的重要领域,成为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的主阵地。
  今年4月17日,我市在贯彻落实中央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实施意见中提出,要逐步完善志愿服务长效工作机制和活动运行机制,以城乡社区为重点,推动我市志愿服务活动广泛深入开展。7月份又召开了全市社区志愿服务工作推进会,使志愿服务逐步实现制度化、常态化。志愿者正用爱心和行动诠释着志愿精神,影响和带动周围人不断提升社会责任感,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书写着文明赤峰的新篇章。
  组织领导体制让志愿服务活动更规范
  2012年,我市成立了由市文明委领导、市文明办牵头,市民政局、市教育局、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科协、市残联、市红十字会和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全市志愿服务活动协调小组,负责对全市志愿服务活动进行总体规划、协调指导、督促检查、总结推广经验,形成了党政各部门、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
  为统筹协调全市志愿服务工作,建设志愿服务工作运行的组织网络,2012年11月,我市筹建了赤峰市志愿者联合会。同时,全市各行业、各系统依据有关社团管理法规,大力加强各级志愿者协会建设。截至目前,全市相继成立志愿者协会11个,共建各级志愿服务组织656个,形成了广覆盖、立体式、多元型的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组织机构网络,为志愿服务制度化提供了组织保证。
  志愿者队伍建设让志愿服务活动更有实效
  目前,我市共成立了778支社区志愿服务队,形成了涵盖义务帮扶、法律援助、医疗保健、文体活动、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的志愿服务工作体系。
  实行志愿者培训上岗制度。全市各社区通过志愿者注册情况,根据志愿者的爱好特长、经历,将其分成若干志愿服务队,再依托社区“市民大讲堂”、市民学校、科普讲堂等阵地,通过聘请专家集中辅导、志愿者座谈交流、案例分析等方式,长期对志愿者进行相关知识和服务技能的专业化培训,并重点加强骨干力量培养,不断提高志愿者的工作能力和专业水平。仅在长青社区,志愿者每年要接受至少48小时培训后才能上岗服务。
  让专业志愿服务队进社区。为了让社区志愿服务工作更有实效,我市制定下发了《关于组织专业志愿服务队进社区开展志愿服务的实施方案》,明确了党员、红十字会、文化、体育、医疗卫生、法律援助、环境保护和科学普及等志愿服务队的工作职责,对责任单位和专业志愿者队伍进社区服务的频率频次提出要求。通过社区志愿者与专业志愿者的学习交流,使社区志愿者熟悉并掌握了多项服务技能,进而提高了社区志愿服务工作整体效果。
  服务激励制度让志愿者服务热情高涨
  目前,仅红山区长青街道就有由红山区环保局、长青街道司法所志愿者组成的法制宣传咨询服务队,第二医院志愿者组成的老年义诊服务队等8支志愿服务队经常深入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登记注册制度让志愿者管理实现网络化
  “有意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社区居民均可通过赤峰市志愿者注册管理系统注册成为社区志愿者。注册完成后,供求对接、服务记录、星级评定工作全部规范化运行。”市文明办工作人员介绍说。
  2012年6月,我市在赤峰文明网开设了《志愿服务频道》,建立了志愿服务网络管理平台——赤峰市志愿者注册管理系统,为实现全市志愿者统一规范管理做出了有益尝试,如今,该系统已成为我市社区志愿服务制度化工作的一大亮色。这套系统收录了10个旗县和三区137个社区的地域名称,并设置了系统管理员。申请人依据自己所在辖区选择系统中的归属地后,根据个人志向、兴趣和专长可在20个组织选项中自主选择一至多项志愿服务项目。而各社区管理员又可通过系统中的个人信息,随时了解志愿者的服务意向,打印留存志愿者注册档案,体现了志愿服务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责任编辑 张睿 ]

扎兰屯吊桥冬之美
首台火车票自动售...
“网络安全”进万家
海拉尔冬季自产蔬...
再见,战友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走上公益岗位
微心愿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