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六小龄童:内大忆“西游”
12月5日19时,六小龄童来到内蒙古大学与学子们分享其拍《西游记》的点滴,并阐述其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活动结束后,六小龄童还在新浪微博上分享道:“这是继2011年之后我作为蒙古族的后裔再次走进内蒙古的学校。虽然呼市气温骤降至零下,但学子们的热情令我感到无比温暖。第一次穿上了蒙古袍,大家认为我像内蒙古套马的汉子吗?”
30年前就感受过蒙古人的好客
当晚19:10,在一阵热烈的欢呼声中,六小龄童头戴一顶红色帽子、身着一套红色衣服轻盈地走上舞台。“俺老孙来了!”这句熟悉的开场白点燃了等候已久的学子们的热情。
六小龄童从他30年前随《西游记》剧组第一次来到锡林郭勒大草原拍摄《官封弼马温》的戏份说起。他说,那时的大草原和草原上的牧民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见到了辽阔的大草原,住进了蒙古包,看到碧蓝的天空和遍地的牛羊,拍摄期间,他感受到蒙古族人民的好客和热情。当时拍戏地点选在美丽的草原深处,每经过一户牧民的蒙古包,剧组人员都会受到热情的招待。起初,牧民们拿出大块的手把肉、大碗的美酒招待他们,虽然生在南方的他开始有点吃不惯,但六小龄童非常感动。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后,他也应对自如了。在一个多月的拍摄时间里,蒙古族人的豪爽、热情、好客让他难忘,这也加深了他们之间的情感。牧民对《西游记》剧组特别支持,拍摄时,六小龄童不会骑马,但孙悟空有很多骑马的镜头,而且都是高难度动作。为了丰富角色内容,他向当地牧民讨教骑马技巧,加之自身刻苦努力,最终在电视剧里展现了精湛的骑术,让观众在荧屏上看到了一个活灵活现的弼马温。
朋友提点练就“火眼金睛”
六小龄童在内蒙古有很多朋友。记者获悉,当天一下飞机,他就第一时间给内蒙古著名导演王新民发了微信。除了王新民,六小龄童还和北猴王李万春一家也有着渊源。六小龄童在讲座中特意提起了这段往事,他称李万春曾提点自己诠释孙悟空形象。李万春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戏曲艺术教育家,他的父亲李永利是红遍江南、称绝一时的清末著名武花脸演员。李万春不足5岁就开始随父练功学戏,7岁登台,12岁就以一出《战马超》名扬天下。李万春一生演出剧目达480多个,成功塑造了美猴王等众多艺术形象。“北猴王李万春生前与我的父亲并称南北猴王,两人不仅都在猴戏表演艺术上很有成就,也是生活中的挚友。”六小龄童深情回忆说,他在拍摄电视剧《西游记》时,曾面临困难和压力,为此专门向李万春取经请教。李万春提点他:“猴戏就是要让观众记住眼睛,记住那双火眼金睛。”这个建议对六小龄童成功塑造深入人心的孙悟空形象起到了很大帮助。说罢,六小龄童还现场秀出了“火眼金睛”绝活,瞬间征服在场师生,掌声如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