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阿拉善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阿拉善广电局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内蒙古新闻网  14-12-11 20:35 打印本页 来源: 中国·阿拉善  
 

  一、多措并举,切实拓宽人才培养渠道

  一是“请进来”。邀请陆天明、阎崇年、杨志谦、王景志、苏俊、袁逸和叶辛等国家、省市级文化名人和资深专家,举办36期“阿拉善文化讲堂”,累计观众达10000余人次聆听讲座。并根据工作实际,邀请区内外王世伟、朱芊、潘长勇、李薰春、史虹湘、南燕飞、肖兰英、武利平等专家学者有针对性地开展民族群众文化、卫拉特历史文化、广电技术维护、小戏小品、舞蹈艺术等业务培训31期,培训人数3000多人(次)。

  二是“送出去”。选送本系统20多名优秀骨干专业人才,进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北京舞蹈学院等高等学府,参加短期、中期专业技术培训。进一步开拓了眼界,提升了专业技能,提高了干部职工业务素养。

  三是“广覆盖”。依托全国文化干部网络学院、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和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面向全盟文化工作者提供在线学习服务,开展“公共文化空中大课堂”、“网络书香讲坛”、“数字学习港”远程培训工作,扩大文化队伍培训覆盖面。2014年已累计在线培训文化工作者500多人次。为改善广播影视专业技术人员知识结构、提高广播影视队伍专业素质和能力,我局与中国传媒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联合,开展远程专业学历教育。

  四是“进基层”。开展文化人才志愿者服务基层文化帮扶活动,有计划地为我盟基层输送和培养文化领域急需紧缺人才,促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目标、推动基层文化工作协调发展。2014年从图书馆、博物馆和群艺馆等盟级文化单位,选派24名业务能力强的优秀文化工作者到阿左旗和阿右旗文化基层单位和苏木镇文化站,开展为期一年的文化服务和文化帮扶。同时阿左旗和阿右旗选派了发展潜力大、业务能力强的4名优秀青年文化工作者到盟文广局相关文化单位进行为期一年的挂职培养锻炼。

  三、夯实基础,切实加强后继人才梯度培养

  一是建立艺术人才委培基地。我局自筹经费与内大艺术学院附属中等艺校沟通协商,委托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附属中等艺术学校为阿盟培养艺术表演类演员近20名,并将其列入2014年国家中等艺术学校统一招生计划,学制3年,主要培养舞蹈、声乐、作曲等急需紧缺艺术人才。通过开展源头培养工作,建立长期委培机制,增强了文化“造血功能”,为今后文化繁荣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二是建立少儿民族文化传承基地。人才培养从“娃娃”抓起,在全盟六所蒙古族中小学建立传承基地,实施“千校万户”计划,推动萨吾尔登、陶布秀尔、长调民歌、呼麦等民族文化走进校园、常驻校园、丰富校园,在校园开花结果、弘扬传承。向全盟民族学校赠送了600多把陶布秀尔、马头琴和6000余册民族文化系列丛书。在阿右旗设立全国首个青少年蒙古长调传承培训中心;在盟博物馆设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立“小小讲解员”培训基地。

  三是建立广电特殊人才实习培养基地。与内蒙古大学合作,在阿拉善广播电视台挂牌设立影视、播音主持人实习基地。引进7名播音、主持等专门人才,建立特殊专门人才储备库。

  四、创新机制,切实加强人才激励作用

  一是激发人才潜能。将事业发展作为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重要措施,为人才施展才华开拓广阔空间和舞台。积极争取有利于人才潜能发挥,促进人才资源开发的政策规定,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制度保证和政策环境。大胆使用现有人才,为优秀人才晋升和成才提供了充分的机会,让其在所从事的文化事业中体现自身价值。在10个局属事业单位500名工作人员中,全面推行岗位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建立了以业绩为重点的人才使用标准和评价体系,完善了与工作业绩挂钩、鼓励人才创新的分配机制,积极探索拔尖人才收入分配制度,实现岗位择优聘任,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促进创新拔尖人才的涌现。用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激发广大专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发展活力和后劲,出成果、出业绩。几年来,文化精品力作不断涌现,创演了一批如民族音乐剧《阿拉善传奇》、大型音舞诗画《天赐阿拉善》、蒙古剧《巴丹吉林传说》、实景剧《阿拉腾陶来》、《“驼乡石韵”——阿拉善奇石音乐会》等富有时代特色、题材新颖的精品佳作。群众舞蹈《萨吾尔登》连续两次荣获自治区广场舞大赛一等奖,荣获第六届华北五省区市舞蹈大赛表演、创作金奖,荣获全国第十六届“群星奖”,荣获首届“正兴”杯全国广场舞邀请赛冠军,《不爱护骑乘的人》等小戏小品在草原文化节上获得优异成绩。《萨吾尔登》和《天边的绿洲》荣获全区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二是拓宽人才引进渠道。以短期聘用、兼职、合作研究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大力引进我盟文化广电紧缺急需人才。尤其是对优秀编剧、导演、灯光音响师、舞美设计师等一些紧缺特殊人才,通过签约、外聘等方式充实我盟的文化广电人才队伍。截至目前,局属二级单位共引进吸收、接纳17名硕士研究生。

  三是加大人才经费投入。多渠道筹集人才引进培养专项经费,累计投入培训经费300万元。实施专业技术人员突出贡献奖励办法,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对在工作岗位上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表彰奖励,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潜能。支持优秀拔尖人才举办个人作品演出(展出)专场、学术交流或出版个人专著。

  五、突出重点,切实提高人才的影响力

  一是发挥人才引领作用。完善人才信息库建设,积极培育非遗保护基地。发挥6名国家级、59名自治区级、215名盟级非遗保护项目传承人的引领作用,全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深入挖掘文物考古、群众文化、图书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加大“阿拉善英才”的培养和推荐力度,发挥我系统2名“阿拉善英才”和广电“师傅带徒弟”的传帮带作用,鼓励他们通过授课、讲座、一带一等方式,对文广系统基础人才进行培训。

  二是加大基层人才培养。开展群众文化骨干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社区文化工作水平。近三年累计举办群众文化声乐、长调民歌、舞蹈、美术、器乐等培训49次,参训人员近3000人次。盟、旗文化辅导员深入苏木镇社区免费开展对口培训辅导,并指导开展社区特色文化活动,累计培训人员9000余人次,进一步提高了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质量,使更多的文化骨干由参与者转变为组织者、由组织者变为推动者。

[责任编辑 李珍 ]

比出健康 赛出乐趣
扎兰屯吊桥冬之美
首台火车票自动售...
“网络安全”进万家
海拉尔冬季自产蔬...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六小龄童内大说“西游”
驻守祖国“北大门”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