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赛中的海日罕
“注意手型,理解曲子里的感情,要用脑子去拉琴……”内蒙古师范大学的马头琴琴房里,青年教师海日罕正在给学生们上课。
这位不久前荣获第五届全国青少年民族乐器演奏比赛少数民族特色乐器独奏及传统器乐合奏决赛金奖得主是个地道的80后青年。1981年出生的他,年龄不大却在马头琴业界已小有名声,而且从事马头琴教学已经近20年了。
时间退回到一个月前,海日罕以一曲潮尓《四季》和一曲马头琴《永来阿斯楞》征服了现场所有评委和观众的心,在无伴奏的情况下一举夺得了金奖殊荣。值得一提的是《永来阿斯楞》这首曲子,海日罕运用的是察哈尔定弦法。这是传统马头琴技艺的一种,如今掌握这种演奏方法的人很少,年轻人更是几乎没有。也正是对传统乐器和技艺的熟练应用,让评委们一致折服,最终将金奖颁发给了这位80后小伙子。
与马头琴的偶然结缘
1992年,海日罕考入了内蒙古艺术学校赤峰分校,专业是胡笳。
海日罕告诉记者,那个时候他并没有见过马头琴。一个偶然的机会,后来的恩师那呼和老师在教室里见到了正在练气息的海日罕。
“那呼和老师说,你学马头琴吗?我说啥是马头琴?他指着一把马头琴说,就是它。我想了想说,行。”回忆起自己与马头琴的结缘,海日罕记忆犹新。他告诉记者那是刚开学不久,那时的他刚刚11周岁。
11岁,正是贪玩、坐不住的年龄。而练习马头琴则要求一定要坐得住、沉下心。每天至少练习4个小时的马头琴,让年幼的海日罕体验到了求学的辛苦。他告诉记者,由于那呼和老师特别注重基本功的训练,他和同学们每天除了文化课之外的时间都是在练习马头琴。
4年的时间中,那呼和老师为海日罕和他的同学们一共教授了23首独奏曲。其中的10首是即将毕业的时候,那老师为学生们突击补课的1个月的时间中教的。而4年里,练习曲海日罕拉了200多条。有的练习曲有十几二十几种拉法,意味着一条练习曲又分为十几二十几条。
枯燥的练习把十几岁的孩子牢牢的绑在了凳子上,也让扎实的基本功攥在了马头琴少年的手中。直至今日扎实的基本功是海日罕受益最大的一点。
时光倒转,当年那枯燥的每天至少4小时的练琴时间,如今对于海日罕来说是奢侈和难得的。如今因为教学、演出等事情多,没有这样专属自己的长时间练习。备战这次比赛,海日罕终于能够抽出一天的时间,一坐4小时练习——这是近10年来都没有的事情。海日罕说,那个时候仿佛又回到了那与马头琴刚刚结缘的日子。
与教师生涯的相遇
1996年,海日罕从内蒙古艺术学校赤峰分校毕业后进入了原赤峰市民族歌舞团,即现在的赤峰市民族歌舞剧院。
1996年到2000年的4年时间里,海日罕参加过马头琴乐团演出、到呼和浩特学习深造、在深圳民俗文化村工作……看似丰富的经历却并没有让他满足。2001年,海日罕决定要到外面的世界看看,他想到去日本。就在他准备开始学习日语的时候。那呼和老师的一个电话让他的生活轨迹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那呼和在呼和浩特筹办了内蒙古马头琴艺术学院,由于师资力量不够,那呼和想起了自己的得意门生——海日罕。
在内蒙古马头琴艺术学院,海日罕在担任专业课老师之外,还担任了班主任、学生处主任等多项职务。在这里的日子给海日罕的教学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形成了一个很好的体系。几年下来,海日罕逐渐认识到不是会拉马头琴的人就会教马头琴,要懂得因材施教,用不同的方法去教不同的学生。在来到马头琴艺术学院之前,海日罕也办过培训班。用他的话说,那个时候教不透,更多的是模仿;是让学生模仿自己去拉马头琴。手型、技巧等方面并不很懂,很多东西不能到理论的高度去教学。但是在马头琴艺术学院的日子里,关于如何教学生他虽然没有著书立说,但是脑子里已经形成了清晰的想法和套路。
2005年,在那呼和老师的指引下,在经历了2004年的高考失败后,海日罕考上了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09年考上了民族器乐演奏家、民族音乐理论家和教育家布林的硕士研究生。
随着不断深造,理论知识的不断积累让海日罕对马头琴有了更新的、更高的认识。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海日罕感觉自己在马头琴艺术道路上的步伐越来越大。“当你的视野开阔了,就不会有那么多局限性;才会让你更深的明白乐曲的内在。”海日罕说。
2012年,研究生毕业的海日罕留在了内蒙古师范大学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