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有一家农业合作社,成立不到两年,就将土地的收益提高了2倍多,社员人均年收入也跟着翻了六七倍。这家合作社有什么不一样的经营之道?
11月20日,在四子王旗大黑河乡东万兴后村,一个正在进行的股东会议讨论热烈,参加会议的“股东”其实是万兴种植合作社的成员。这个合作社是四子王旗第一个以土地入股的形式组建起来的合作社,股东们正在讨论“为加入合作社设立门槛”的问题。
“明年想入咱们合作社的人员是什么条件?”合作社社长赵金良开始发问了。
“没土地我们不要,资金再多也不需要。”成员岳孝贤要求必须以土地入股。
合作社成立还不满两年,正是招兵买马、扩大经营的时候,万兴种植合作社却反其道而行之,给村民们设立了层层门槛:入社时,土地不仅要集中连片,还要递申请,等待评审,入社后,想在合作社打工,还要通过招标的形式。这么多条条框框难道不怕吓跑村民?合作社的底气又是什么呢?
“入了合作社以后能有一定的效益才行。村里头水地,过去产量都是每亩2000斤,合作社成立后,今年最高每亩6500斤。”岳孝贤说。
东万兴后村是乌兰察布市的贫困村,人均17亩土地就是村民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因为缺水干旱,年人均纯收入过去不到2000块钱。为了提高土地生产效益,当地政府为村民免费打了井,安装了膜下滴灌设施,可村里的土地收益并没有因此大幅提高。
种地老把式岳孝贤发现,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土地的分散经营,一块儿地上,你种葵花,我种马铃薯,浇水、施肥的时间不统一,膜下滴灌就成了摆设。
如何才能把政府的扶贫项目充分利用起来?2013年,在岳孝贤等几个种地老把式的组织下,东万兴后村的7个村民率先把自家的土地拿出来,集中连成片,成立合作社,统一试种马铃薯,统一施肥、统一田间管控,年底统一分红。没想到一年下来,每亩地的产量就达到了4000多斤,提高了两倍。入股的农民每亩地拿到了700多块钱的土地分红,再加上在合作社打工的收益,当年合作社成员人均收入超过15万元。
一样的土地,一样的水利条件,两年产量翻了两番,这个成绩调动了所有社员的积极性。当初合作社成立时,村民贾全女说什么也不肯加入,如今,她的态度180度大转变,最近也张罗着要加入合作社。
现在,合作社成员发展到30多个,流转的土地已经占到全村土地的40%。记者 张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