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当召藏式建筑吴杰摄
五当召建成后,一直香火旺盛、信徒云集,鼎盛时庙里有喇嘛1200多人,在蒙藏地区有很高的声誉。
五当召有蒙、藏、汉3个名字。“五当召”是蒙藏混合语名,“五当”,蒙语是柳树的意思,因柳树繁茂,环境宜人而得名;“召”在藏语中原意为“兄长”“世尊”(释迦牟尼),引申为供佛的寺庙;五当召另一藏语名为“巴达格尔”,意为白莲花,因“鹰衔经冠,奶化白莲”的传说而得名;汉语名为“广觉寺”,是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由乾隆皇帝亲赐的。
清朝时期,遍布内蒙古大草原近千座藏传佛教寺庙中的住持喇嘛大多是从五当召派去,或是曾经在五当召学习过,因此五当召素有蒙古高原藏传佛教“最高学府”之称。
历经时代沿革、传承发展、扩建修缮,如今的五当召已经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区、内蒙古最大的藏传佛教寺庙,素有“小布达拉宫”之美誉。
五当召内有金、铜、木、泥各种质料的佛像15000多尊,高者数丈,小者盈寸。还有成千上万幅壁画和唐卡,精细逼真地再现了人物、风俗、神话、山水、花鸟和佛教故事,艺术价值极高。目前,召内各殿保存的壁画总面积达1050平方米,居内蒙古召庙壁画之冠。在这些精美艺术品的装点下,五当召这座藏品丰富的宗教艺术博物馆,为研究蒙古族、藏族的宗教信仰、文化和建筑艺术,提供了丰富而珍贵的资料。
重重殿堂彰显文化之美
神奇的传说吸引着信徒的目光,近300年的文化香火拨动着游客的好奇心,忍不住要走进去。那么,就一起看看吧——
首先踏进的是苏古沁殿,这里是上千喇嘛聚会的场所,位于寺庙主建筑群最前面的东侧,建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是五当召最大的殿堂和主要建筑。大殿正中,是释迦牟尼像和30尊菩萨像,个个神态安祥。殿堂四周有表现释迦牟尼佛传说故事的彩绘,富含深刻的宗教哲理,有的彩绘表现着清代早期草原生活的场景,是研究清代少数民族生活和社会文化的珍贵资料。二楼供奉着释迦牟尼和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塑像及众佛铜像,而三楼,则主要陈放国家一级文物——曼陀罗铜城,铜城是清代铸铜工艺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