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净的院落、整齐的房舍,化德县德包图乡德包图村互助幸福院,是农村老人颐养天年的新家园。
郑秀花是幸福院最年轻的院民。说她年轻,是因为她2014年11月才刚刚入住幸福院。2014年12月23日,我们走进郑秀花那暖乎乎的屋子时,她正在炕上缝垫子。
郑秀花已81岁了,但耳不聋、眼不花,针线活儿也好。门帘、苫单都是她自己用碎花布缝缀的,还会做布娃娃,用方便面袋子编起的坐垫,就像一件件艺术品。她说:“岁数大了,数九寒天,不能像其他院民那样出去走走,扭一会儿秧歌,唱一会儿二人台,在屋里做做针线活儿便不寂寞了。”
“屋里有自来水、厨房、储物间,做饭洗衣都方便。32平米的屋子一个人住,足够啦。比原来的烂土房强多了!”郑秀花说,“低保、养老金、粮食直补等各种钱加在一起,一年有5000块,9个孩子多少再给点儿,花钱不用愁。院里就有超市和卫生室,买东西、买药不用走多远。”
郑秀花:“老了老了反倒越活越热闹了。孩子们隔三差五的来,老邻旧居也比在村里来往多了。”
原来,村里不少街坊邻居也都住进了幸福院,离土不离乡,大家在一起不冷清,互相也有个照应。
在旁边的一栋房子里,住着郑秀花的大女儿秦志香夫妻俩。秦志香66岁了,夏天还能出去搬砖、割草挣钱,老伴在附近的养鸡场打工,1个月工资1800多块,夫妻俩的日子还真不错。
郑秀花生有4男5女,最小的儿子秦飞在包头买了楼房,前几天带着孩子和外甥到幸福院,想动员老太太去包头安享晚年,但郑秀花就是不同意:“这儿条件这么好,我才不去呢。一想到那爬上爬下的楼房,我就打怵。”
郑秀花不愿去大城市享福,是有了理由的,因为幸福院里有293户、475个幸福院民陪伴着她。不仅如此,还有好多人为她服务。
幸福院2011年建成,到2014年已完成4期建设任务。“集中居住,统一管理,分户生活”,是化德县探索出的一条“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的新路子。周围60周岁以上、有生活能力的老人只要肯将自己的危旧房拆掉,就可以统一搬迁到幸福院,每户免费分1套32平米的住房,纳入社会保障体系,进行集中供养。现在,乌兰察布全市已有4300户空巢老人住进了各地的幸福院。
幸福院由村委会负责日常管理,党支部也设在这里,还有派出所、司法所、文化站等。幸福院实行院长负责制,院长由院民民主选举产生,还成立了老年人协会,下设治安、卫生等6个互助服务小组。
德包图村党支部书记李玉江说,最初管理也很难,有些老人独门独户生活习惯了,也有一些不良习惯。比如冬天上厕所,老人们不愿意往远走,出了门口就地解决。后来安了监控,加上不断地说服教育,现在基本上没有随地大小便的了。
63岁的李玉江当村支书23年了,耐心十足。他说:“理顺了就好管理了。开门就有事,我这岁数算年轻的,他们是来安度晚年的,得尽量照顾好他们。”
66岁的幸福院院长王祥不定期召开院民大会,督促院民搞好卫生,提醒人们防止煤气中毒,鼓励老人们团结友爱……
当记者问王祥“院民听不听你的”时,王祥笑着答道:“听!给他们办事还不听!”
王祥起初是义务管理,后来乡里1年给他1000块钱。他说:“时间越长,责任感就越强了,不在钱多少,也是种锻炼,整天搁糗在家里有甚意思!”。
除了村支书、院长操心,院里的20名党员也发挥了很好的带头作用。他们召集院民打扫厕所、铲雪、搞卫生,做好各种公共服务。
每个月,幸福院还召集院民投票评选出5户“文明户”,奖给毛巾、香皂之类的生活用品。
王祥说:“院民的积极性还挺高,都争着抢着当文明户呢。”(内蒙古日报记者乌日图那斯图、刘国新、陈春艳、皇甫美鲜乌兰察布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