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树文艺理论与文艺评论的自信,从理论与评论者个体,到整个领域都是必要的。
我曾试着写过小说,现在仍有感而发写点散文、杂文,但最使我迷恋和倾心的,则是美学与艺术理论,乃至其他人文学科理论。因为在我看来,理论是有其特殊的价值和文化使命的。
早有人说过“理论是灰色的”这样的话,长期以来似已成为格言,因此有人戏谑地将文艺理论称作“灰色的事业”,期间含有几分沉重和无奈。发表文章难、出书难、社会反映冷漠……所有这些现象都不免为时下文艺理论界带来避之不过的尴尬。
史实早已证明,真正的文艺、乃至文化的繁荣发展,必须靠创作与评论共同构成,任何一方面的不足都是缺憾,尤其不可能有大气象。一个地区是这样,一个时期是这样,进入整个人类文化发展的长河看,也是这样。
理论是人类精神层面的一种独立存在,它有自己的骨骼、肌肤和魂魄。它的终极关怀,正在于以自己特有的资质和力量去推动人类的文明演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倡导说真话、讲道理,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总书记的这段讲话,虽文字不多,却涵盖了文艺评论的重要性,文艺评论应坚持的观点、标准和方法,文艺评论的态度与目的等多个层面。而对于文艺理论家,就是要建树文艺评论的自信。
首先,文艺理论家作为作家艺术家感应相通的知音,需要的是一定高度的思想烛照和艺术觉悟。文艺理论与文艺评论工作者需要提升精神境界,既能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又能坚守信念,充满信心,自觉融合感性与理性,融合社会历史的考察与艺术的、美学的赏鉴,为提升理论的指导性与评论的有效性而努力。有价值的理论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有时理论的光芒甚至会穿透时空先于创作实践而照亮人心,开启思路,导引时代。
其次,需要营造良好文化生态,良好的文艺理论引导与文艺批评效果的产生,不只是理论家与批评家的事,而往往是关乎全社会的,特别与文化生态密切相关。良好的文化生态是合规律的、健康的文艺创作的重要前提,也是健康的文艺批评的重要前提。
最后,对于作家艺术家来说,理论很大程度上作为文化人的一种素养而存在,更不可等闲视之。因为一个真正的作家或艺术家,应该具备包括理论建树在内的足够的文化修养,要有自己的思想和严肃的理性判断。而当代中国文艺界的情况是,被称作“家”的很多,可够得上真正的“文人”者则很少。这对于整个文艺事业,不能不说是一个突出的缺陷,对于有关个体来说,更是不容小觑的弱点。
造成理论的薄弱或困顿,固然有多种多样的原因,但最为重要的是受社会上流行的价值观念所左右。一个人选择了理论与评论,除去能够安贫乐道之外,还需要耐得住孤独和寂寞——这便等于在社会流行的实用功利价值取向面前,不看风使舵,不患得患失。一个人既然选择了理论与评论,就必须涵养自己一种宗教般的诚挚笃信,越是孤诣独觉的时候,越使事业的庄重感上升,这样,才可能使那些充斥着铜臭气的形形色色的功利性企图,显得卑微而不足道。(宋生贵)
(作者系内蒙古文联副主席、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