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人物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石匠王起春:一把大锤抡了35年
内蒙古新闻网  15-01-12 09:27 打印本页 来源: 北方新报  
 

  原标题:石匠王起春:一把大锤抡了35年

女儿王素芹(右一)经常进城看望老两口

王起春的左手打石时被震坏

  每天清晨5时30分,王起春在赤峰市城区内临时租的屋子里便亮起了灯,老伴儿窦素荣开始在厨房里为孙子准备早饭。每当这时,王起春也会早早起床,扒煤灰,生炉子,之后叫孙子起床吃早饭去上学。

  王起春一天的生活就这样在有条不紊的节奏中开始了。自从孙子上初中之后,冬天老家没农活儿的时候,王起春就跟老伴儿一起到市里过冬,一方面照料正在读初中的孙子,一方面趁着冬天好好歇一歇。王起春的背稍微有些驼,腿脚还灵便,但谁也不会想到,他竟然是一个有着35年打石经历的石匠。

  学过不少手艺

  2014年12月16日,在和王起春的女儿王素琴联系好之后,记者来到了位于赤峰市新城区附近王起春的租房处。

  王起春的老伴儿窦素荣热情地把记者带进屋内。充足的阳光和燃烧的炉火让这个临时租处暖洋洋的。初次见到王起春,他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是硬朗又健谈。

  谈起当年的打石生涯,王起春仍然记忆犹新。“我年轻的时候学过不少手艺,那个年代不像现在有一技傍身就行,那时候为了多赚点钱,什么活计都学。我学东西也快,看着别人擀毡、扎纸,我就跟在旁边学,学几次就会了。”王起春回忆说。

  王起春兄弟5个,还有1个妹妹,他排行老二。家里的其他兄弟多多少少都念过几天书,只有王起春不识字,但王起春头脑聪明,学东西快,这是家里公认的。不管是擀毡、木匠还是扎纸活儿、做厨师,只要在旁边看过一遍,王起春便能有模有样地做出来。

  “我学打石的时候已经30岁了,之前做过好多手艺,可后来学了打石就再也没扔下。”按王起春的话来说,打石虽然是个粗活,但也不能光靠蛮力,在日积月累中他也总结了一套打石技巧。比如,在选材上一般都选硬质的石头,这样打出来的农用工具,能用得时间长,而且打石的时候也痛快,一锤抡下去,没有那么多规矩。“有句老话说得好,‘石匠的工满山扔’,即使做坏了还能卖毛石。不像做木匠,别人给你这些原材料,你就得做出人家要的样子,做坏了也没办法补救。”王起春自豪地说。

  王起春从30岁起就跟着同村的师傅张耀宗学习打石,刚去采石场就能拿起大锤劈开石头,有些人学了两三年都不一定能抡起大锤。由于打石是个重体力活儿,师傅张耀宗看王起春悟性好,干活儿细致又卖力,有什么重要的活儿都会交给他。在当时,谁要想当打石匠,就得跟着师傅学,几乎一年没有工资,几年之后才能学成出徒自己单干。王起春由于学得快,又肯卖力气,刚开始学徒的时候就能赚钱了,一年之后便领着一个伙计独自开始了石匠生涯。

  打石的艰辛

  在王起春看来,当石匠不是一个养老的活儿,打石的艰辛也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

  “我刚做石匠的时候,几乎每天4点半就得从家里出发,背着20来斤的工具箱走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采石地点。有时候干活儿的地方离家远了,就从家里带些饭中午在山上凑合一下,等到晚上太阳下山了,再背着工具回家,一天下来在山上工作近10个小时。”谈起曾经打石的艰辛,王起春反而觉得年轻的时候干点活儿、受些累都是正常的。“别看白天打石那么辛苦,我歇一晚上第二天就又恢复体力了。”王起春说。

  也正是因为王起春这种不怕苦不怕累的性格,在他50多岁的时候,有一次在山上抡大锤时不小心把左手的神经震坏了,当时用钢丝绳把受伤的手勒住,手指都发麻了,但也没耽误干活儿。“那时候的石头工具或者猪食槽等用具都是预订的,提前几天告诉我需要什么工具,一般三四天就能做好,然后直接上山来拉。以前农业机械化还不发达,石头做的工具卖得特别好,有时候一天打的磙子还没拉到家,就卖光了。”

  王起春介绍说,石匠常用的工具有大锤、手锤、钢钎、栈子等,一把大锤就有近20斤的分量。王起春和他的伙计主要是帮别人打些磙子、碌轴等农业生产用具,有时候也会打些猪食槽。王起春说:“不论是农用工具还是家用器具,都得选用质量特别硬的石头。虽然工作的时候需要付出更多辛苦,但打出来的工具特别耐用。”由于常年打石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和伙计们配合着,一天多的时间就能做出一个猪食槽,他自己一天可以打成一副磙子。“那时候别的石匠一个月挣90多元,我一个月就能挣两三百元。有时候活儿多得都干不过来。”王起春说到这儿,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打石这门手艺,给王起春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王起春老家有3间厢房,全都是用块石垒起来的。老伴儿窦素荣回忆说,当年的砖是5分钱一块,如果盖厢房全部用砖的话,对她家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后来王起春想了个办法,全部用石头垒,这样不仅节省了开支,还能用上王起春自己的手艺。之后,王起春便赶着驴车去山上采石,一天拉两趟,就这样马不停蹄地干了七八天,拉了有3000多块石头,再用黄土和水泥勾缝,家里的3间厢房就盖起来了。20多年过去了,家里的房子经过了几次翻修,但王起春当年盖的厢房却还保持着原来的面貌。

  手艺传给女婿

  王起春做了35年的石匠,直到65岁才离开奋斗了一辈子的打石事业。随着王起春年龄的增大,儿女多次劝他在家好好享福,可是王起春总是想要干点什么。“别看我爸78岁了,夏天的时候在老家帮忙干农活儿,除草拔苗样样都落不下,和中年人干活儿一样快。”王起春的大女儿王素芹对记者说。

  王起春在老家除了干农活儿,有空的时候还会教大女婿做些门墩和石槽卖,门墩一副卖40元,小猪槽一副能卖20元。大女婿张金继承了王起春的打石手艺,也做了4年石匠,现在村里有谁家需要石槽,就会找他做。

  冬天的每个周末,王起春的儿女都会从老家赶来市里看望二老。“我爸特别聪明,学什么都快,在我小的时候,家里没什么娱乐设施,我印象最深的也是最开心的事儿,就是每天晚上听我爸讲评书,所以从小我就一直特别崇拜我爸。”王素芹说,现在她有空还会经常让父亲给她讲讲以前的故事。

  现在的生活让王起春非常满足,他说:“我现在一天三餐都会喝点酒,没事就约邻居打扑克、下象棋。夏天的时候回老家帮儿女干点农活儿,冬天来市里陪读。我想着身体还挺硬朗,尽量帮儿女分担一些。现在生活好了,老家的房子都翻新了,全部安上了塑钢窗,冬天也有暖气,还有单独洗澡的地方。”

  谈到石匠这一职业的未来,王起春还是有些担忧:“做石匠太苦太累了,打石是最耗费功夫和力气的活儿,可又是最实实在在的手艺,你付出多少,就会出多少成果。但现在这个行当面临没落甚至消失,主要是现在的工具都特别先进,没人愿意干石匠了。我大女婿继承了我的一些打石手艺,可做了几年后也出去干别的了,年轻人估计很少有人再愿意学打石了。”(记者 汤 军 实习记者 宋 爽)

[责任编辑 哈丽琴 ]

欢乐的冬季那达慕
魅力蒸汽机车
还是大棚收入高
大棚里栽花卉
安装太阳能面板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欢迎你,新战友!
“暖心贴”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