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邢彩霞出生在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艰苦的环境造就了她面对困难时坚韧不拔的性格。小弟几次被医生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身为家中老大的她同父母一起受尽煎熬。抱着“要成为一名‘白大褂’,为像弟弟一样的穷苦农民解除病痛”的理想,1980年,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内蒙古医院附属卫校后被分配到内蒙古医院手术室,一干就是大半生。
34年的护理工作生涯,每当有急难险重任务,邢彩霞总是冲锋在前。她曾多次赴偏远农村牧区巡回医疗;也曾把年幼女儿托付给同事轮流照顾,奋战在甲肝暴发流行区的前线;她曾在非典、汶川地震前线直面人类大灾大难。
手术室工作强度高,她经常在手术室一站就是五六个小时甚至十多个小时。她深知,作为一名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不仅要有热情的服务,更要有精湛的护理技能和业务能力。从走上护理岗位的那天起,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利用工作间隙、夜间休息学习专业知识。医院开展心脏、肾移植、肝移植等新技术、新业务手术,邢彩霞总是第一个配合,查阅资料,掌握手术最佳配合方法,确保手术患者的安全,有时连续几天在手术室度过。凭着这股勤奋好学不服输的劲儿,邢彩霞逐渐成长为手术室里最优秀的护士。
1994年邢彩霞被任命为手术室护士长,2000年她从全院500多名护士里脱颖而出,抽调至护理部开展护理改革,2003年竞聘为护理部副主任,2009年主持工作。通过不断的创新进取,她成为内蒙古医院的护理学科带头人,2014年被聘为硕士生导师。
传授精湛技术
1992年8月的一天,还是一名普通护士的邢彩霞刚刚完成1例手术配合,医务处处长已在办公室等候,不好意思的说:“小邢啊,辛苦你一趟,咱们旗县一家医院遇到了一件很麻烦的事情,想让你去帮助解决。”她立即动身,经过1个多小时的路途颠簸,直奔旗县医院手术室。原来该院近几个月几乎每例手术后患者都会发生切口感染事件,为此,先后邀请了3名三甲医院的手术室护士长前去查找问题,均没有解决。一下车,邢彩霞顾不得疲惫,告诉院长:“别管我,忙您的,我先进手术室看看。”来到手术室,两个护士围上来:“我们已经很长时间没敢再做手术了。医院病人本来不多,发生了感染后,没人敢来看病了。”邢彩霞挨着查看每个器械物品,从摆放到卫生消毒,每个细节她都不放过。排查中,她发现手术中的重要用品之一缝线被侵泡在器械中。她马上告诉护士,缝线不能侵泡,立即整改。每当看到操作不规范的环节,邢彩霞都要求护士仔细记录,并马上整改。随后她又去了病房,查看被褥是否干净,认为过关后,又来到供应室,询问护士器械敷料如何消毒?在确定操作过程都没问题时,邢彩霞还是不放心,就问护士,“你们打开器械敷料包后,里面物品有没有水珠子或者潮湿的情况?护士说,有啊。顿时,邢彩霞恍然大悟。说道,问题有可能出在这里了,潮湿的器械怎么能给患者使用?你们的操作犯了大忌,我们要绝对保证敷料的干燥。从对手术室的规范整顿再到对供应室器械敷料的干燥规范,一系列的排查整改下来,天已经黑了下来,她心里惦记着第二天还有手术,顾不得吃饭连夜赶回呼和浩特市。临走时,院长还是不放心,悄悄的问道:“邢老师啊,您说我还能做手术吗?您来排查已经是第4个人了,我还是心理没底儿!”邢彩霞说,按我告诉你们规范操作,应该不会有啥问题了。后来,这家旗县医院再没有出现过术后感染事件。这时,有个信念深深的刻在邢彩霞心里,农村牧区的医务人员的业务培养迫在眉睫,如果有机会,要将自己的经验和技术教给她们。
培训护理新苗
身为一名护理工作者,邢彩霞自觉担负起指导提升全区医疗护理工作水平的重任。2012年,医院联盟工作开展以来,内蒙古医院成为全区149家旗县级医院的定点帮扶单位,从这个时候开始,邢彩霞更加注重对基层护理人员的培养。通过对口帮扶周边托县、卓资县、武川县、四子王旗、和林县等医院,通过举办联盟医院“护理部主任培训班”、“护士长培训班”“护理技能竞赛”等活动,使基层医院的护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工作的34年时间里,尤其是担任护理部主任以来,整个护理团队在她的带动、带领下,形成了跟她一样极其细致的工作风格,经她手培养的“苗子”,回到当地后都成为了骨干。更有很多人依然与这位和蔼可亲,将工作经验和技巧和盘托出的老大姐保持密切联系。赛罕区医院的护理部主任王巧兰说,“每当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曾经带过我的邢老师,无论我什么时间给她打电话,她都会耐心地指导我。我很感激她!”多年来,她的足迹踏遍了自治区的12个盟市102个旗县数不清的苏木及嘎查。截止目前,她亲手培训过的基层护理人员1024人,散落在118.3万平方公里的内蒙古大草原深处,成为基层医院闪亮的护理“种子”。
增进民族团结
一次,来自草原深处的一位“额布格”(蒙语老爷爷的意思)在孙子的搀扶下来到内蒙古医院就医,正赶上中午医护人员吃饭的时间,邢彩霞主任刚走到医院的大院里,“额布格”和他的孙子看到她穿着白大褂,着急的迎了上去,他的孙子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询问要看病,该去哪里?邢彩霞安排老人在候诊室坐下休息,告诉他要稍等会儿,医生马上会来。见此情景,她又有了新念头……
内蒙古自治区属于少数民族地区,如何能够更好的服务蒙古族患者,邢彩霞想了很多办法。她让蒙医科的护理队伍带头,开办了蒙语角,号召内蒙古医院1000多名护理人员学习简单的蒙语,便于蒙古族患者和来自蒙古国的患者就医。每当遇到只会蒙语的患者,她都会专门安排一个懂蒙语的护士陪同患者进行就医检查,如果遇到有很多患者排队检查的情况,她还会安排年纪大的蒙族患者优先检查。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每位患者享受“满分”服务,尤其是不能因为语言不通而在医疗服务上打一丁点“折扣”。没想到一个小小的举动,不光让草原牧区的牧民收益,一些来自蒙古国患者也搭上了“便利车”,不少蒙古国患者选择在内蒙古医院治疗回国后,告诉亲戚朋友,内蒙古就医环境好,服务质量高,更重要的是语言沟通无障碍,正因为这,前来就诊的蒙古国的患者越来越多。
“舍小家为大家”
她有大灾大难面前挺身而出的担当,2003年3月,罕见的传染性“非典”突袭全国,呼和浩特市又是非典疫情的重灾区,自治区人民医院承担起抗击“非典”疫情的重任。
在“谈非色变”的日子里,恐惧、焦虑在医护人员中悄悄蔓延。邢彩霞说:“只要病人来了,我先上!”
抗击“非典”的日日夜夜,每天都有邢彩霞出现在病房的身影。没日没夜的工作,让原本身体强健的邢彩霞生病了。一天早上醒来,体温38.6度,她没有声张,做了肺部CT检查,在确定没有染病并征得领导同意后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那段日子,白天,她一心扑在工作上,晚上,就在办公室输液,她没有为此耽误过一天的工作。
在成立了SARS救治中心时,邢彩霞又从全区的护理工作者中脱颖而出,临危受命,肩负起筹建SARS救治中心护理核心队员的艰巨任务。接到任务仅两小时,邢彩霞就到位上任。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SARS中心实现了全体医护人员零感染、患者零死亡和100%治愈率的高目标。
而在这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也是邢彩霞的独生女儿高考前的时间,而身为呼和浩特市卫生防疫站防疫科科主任的丈夫担任着重要的流调任务,无法分身。直到女儿高考结束她都没有见女儿一面。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地震。她成为内蒙古第一支紧急救援医疗队队员,这一年,她已经整整50岁。但依然是那句“我多年在手术室工作,抢救伤员经验丰富。关键时刻,我不上谁上?”
“当汽车行走在余震不断的山路中,恐惧占据了我整个心灵,坐在我旁边的邢老师看到我的不安后,安慰我说,别怕,你看老太太我还在,我会保护你们的,没事儿。在救治伤员的空隙,邢老师看到有一对在震中失去了家的老夫妇,身上衣服单薄,便将随身携带的衣服全部都给了两位老人。”跟随邢彩霞到灾区一线的张凤联护士长说。
这一次,奔赴前线的邢彩霞并没有告知父母,当老两口知道后,心中十分担心的父亲掉泪了。从四川回来之后,父母便养成了个每天都要读报、看电视新闻的习惯。一旦知道哪里有突发事件,他们就给邢彩霞打电话,看看是不是她又“冲”上去了。
人们形容护士像一支燃烧的蜡烛,燃烧自已,照亮病人。这是天使的情怀,也是邢彩霞的风采。她高度敬业、忠于职守,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耕耘,她是草原儿女的骄傲,为南丁格尔的誓言谱写了新的时代篇章。 (记者马铃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