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闲时节“充电忙”。过去靠力气,现在凭技术,这已成为该镇农民增收致富的共识。为满足他们学技术的愿望,该镇充分利用镇党员干部培训基地、农村远程教育网络、村级活动场所等阵地,结合当前冬季农业生产实际,组织农业、水利、畜牧、林业、农技、劳动等部门开展符合本镇实际的农业农村技术培训,全力指导农业生产。截至目前,举办畜牧养殖、玉米膜下滴灌、肉牛肉羊养殖、温室蔬菜种植栽培技术等培训7场,培训农民1500多人,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500余份。
门口就业“淘金忙”。“今年,我没外出打工,而是在镇服装厂谋了个差事,每月工资2000元左右,既能照顾家里,又能赚钱,这是在外打工的时候想都不敢想的。”1月6日,在金耀服装厂上班的朱玉红笑着告诉笔者。
近年来,该镇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将其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来抓。按照“先培训、再就业”的原则,实行“点菜式”培训农民工。通过开设电工、电焊、种养殖实用技术等培训班,有效解决农民就业难和企业用工难问题。采取分散与集中结合、随招随训等方式,免费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并利用网络平台、短信等科技手段进行“一对一”的信息公布。此外,该镇还结合民营企业多的优势,积极解决企业用工难问题,为民营企业牵线搭桥,广泛引进人才,先后为先锋纺织、华孚建材、金耀服装等企业招聘工人300余人。
文化广场“娱乐忙”。每天天刚擦黑,乃林村的文化广场上就开始热闹起来了。60岁的王大娘摆弄着鲜艳的彩绸说:“以前,只知道城里人晚饭后到广场上散步、扭秧歌、健身,心里特别羡慕人家会生活。现在村里建起了文化广场,我们也能天天出来锻炼了。”
该镇结合新农村建设,高度重视文化惠民工程,不断加大对镇村文化的投入力度,全力打造文化广场。通过立项争资、“一事一议”等多种渠道筹措资金,镇里建起了3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乃林、平安地、甸子、甘苏庙等6个行政村也都各自建起了2000平方米的文化休闲广场。广场上建有篮球场、门球场,配置了健身器材,修建了乒乓球室、台球厅、棋牌室等,群众茶余饭后休闲锻炼的场所有了极大改观,满足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有了广场,各村都组建了人数不等的舞蹈队、秧歌队,由镇村有名望、有实力的工商户出资,筹备了服装、彩带、扇子、锣鼓等,还自编自演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目前,全镇已组建民间秧歌队30多支、舞蹈队28支、腰鼓队1支,他们利用农闲时节或夜晚自发地来到文化广场,开展文艺节目展演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