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我加入了刚成立的合作社,家里从此大变样啦! ”东胜区泊江海子镇52岁的农民王愣小通过合作社卖羊,年收入达十几万元。
刚开始,王愣小和其他入股合作社的46户农民一样,有点忐忑,怕每户给合作社5000元的股金回不来。这一年多下来,不仅入股的钱没打水漂,还赚了十几万,大家吃了“定心丸”,现在入股的农户已经发展到107户。合作社采取统一规划、统一销售、农户分散养殖的方式,年交易牲畜达20万只。农民除了销售农畜产品,还能分红,入股农户的年均纯收入达8至10万元。王愣小告诉记者:“以前自己单干,资金很紧张。现在好了,合作社能贷款,政府还贴息。这两天合作社正在争取贷款,去年入社的农民互相联保贷了10万元,我们再也不用为资金的事儿发愁了。”
农民专业合作社由折家梁村党支部委员和大学生村官联合构思组建,合作社建立的高科技大棚、牲畜养殖园、沼气池和食品加工园等,均利用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发展循环经济,不仅提高了经济效益,而且蔬菜水果和牲畜都是无公害无污染的优良品种,打造出了泊江海子镇绿色农畜产品品牌,并通过直销店实现了“农超对接、基地直供”,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我们搭建的购销平台,为农民增收架起了一座桥。”折家梁活畜交易市场和万谷丰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党支部书记王占荣高兴地对记者说。
“要着力挖掘现代农牧业增长潜力,走绿色、品质、品牌增收的路子,促进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这是鄂尔多斯市委三届六次全委会对新常态下现代农牧业如何发展提出的新思路。该市积极探索规模化经营之路,着力提升农牧业机械化水平,增加农牧民收入。
准格尔旗十里长川两岸的农民在旗委、政府和内蒙古兴农绿色产业协会的大力支持下,自发组建了30多家“十里长香”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据了解,这30多家农业专业合作社涵盖农家自产肉、禽、蛋、粉条、豆腐、豆芽、五谷杂粮等多种农产品,通过采取“农户+合作社+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解决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让绿色农畜产品走上市民餐桌,达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目的。
2014年以来,鄂尔多斯在西部牧区的限制开发区,通过插花式搬迁转移和农田、草牧场的有效流转,在沙区、软梁区、硬梁区培育饲草料基地、草原畜牧业示范户。通过全面装备现代农牧业机械,全面组装推广包括配种改良、疫病防控、配方饲喂、快速育肥等现代农牧业技术集成,不断提高生态型草原畜牧业发展水平。在优化开发区及城郊、中心集镇、工矿区周边,继续发展设施农业。该市还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支持涉农企业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业设施建设,逐步形成“政府引导扶持、协会组织管理、企业生产经营”的农牧业发展模式。在沿河地区按照“节能、环保、优质、高效”的现代渔业理念,加大政策倾斜及资金扶持力度,配套推进池塘建设、电力设施、注排水系统建设,全力打造基础设施完善、生产装备先进、生态环境良好,集渔业生产、水产品加工集散、餐饮娱乐、度假观光于一体的集约化多功能现代渔业养殖园区。
该市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创新流转方式,鼓励和引导农牧民采取出租、出让、合作、联户承包等方式流转土地,推动土地向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组织、涉农企业集中,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同时,在实施国家购机补贴政策,即农牧民购买农业机械可享受中央财政30%补贴的基础上,该市再增加20%的财政补贴,政府总补贴额达到50%。在项目区,还组建了耕、种、播、收全程机械化作业的农机服务队,每队作业面积5000亩以上,并配套建设农机园区,解放了大量束缚在土地上的劳动力,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目前,项目区主要农作物已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农牧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5%。据测算,每亩规模经营基地较常规种植模式可节本增效150元。(记者 王玉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