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百姓生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玩石头玩出个博物馆
 

  原标题:玩石头玩出个博物馆

  龙乡博物馆里,一些收藏爱好者在文物前低声议论品鉴,不时发出赞叹声。

  此时,博物馆馆长臧洪贵正在和远来的一位客人谈收藏和文物保护。近年来,全国各地的文物爱好者每每来赤峰,都要到龙乡博物馆看看,和臧洪贵聊上一会儿。

  笑佛,赚来第一桶金

  臧洪贵钟情文物收藏,是从1987年开始。那一年,臧洪贵因公出差,在列车上,一位长者听说他是赤峰人,便热情邀请他到软卧包厢里,和他谈起巴林石。那时候,臧洪贵对巴林石还一无所知,而长者却滔滔不绝,谈巴林石的品质,谈巴林石的文化内涵。热谈中,臧洪贵充满了好奇,巴林石究竟妙在何处?

  怀着强烈的好奇心,臧洪贵出差归来后便直奔设在邮市的巴林石地摊市场。那一块块灵动飞扬、五彩斑谰的石头令他大开眼界,他第一次领略到了捧石在手那凝脂般的感觉,也真切地领悟到了老者对巴林石情有独钟的缘由。他倾其所有,当即买下了一尊看上去玲珑剔透,令他爱不释手的“笑佛”。

  此后,一有时间,他就在石摊上转悠,如果发现中意的石头,他不惜举债也要设法买到手。那时,他的月工资只有40多元,久而久之,他竟为石头花去了3000多元。这使他的生活不时出现窘态。家人开始埋怨,邻里们指责他不务正业。生活的压力使他不得不面对现实,忍痛卖石糊口。一位南方藏家看中了他最初买的雕件“笑佛”,张口开价5000元,这使他吃了一惊,当初花了不到40元买的石头竟升值了百倍以上!尽管情感上有如嫁女般依依不舍,但他还是出了手。

  这第一桶金也使他眼前豁然开朗,臧洪贵找到了收藏的新路,这就是藏销互济,以石养石。

  品藏,解读奇石神韵

  靠这5000元起家,臧洪贵建起了属于自己的“三宝石斋”。一日,一石商搬来一块近百斤重的巴林石毛石,凭多年的藏石品石经验,臧洪贵立即花巨资买下了这块其貌不扬的毛石。他请来石匠打磨加工,其天生丽质很快拨云见日:此石集鸡血、福黄、芙蓉三种极品于一体,黄色如金,冻质若玉,血色似霞,堪称“一石聚三宝”,“三宝石斋”也由此得名。

  如今,臧洪贵的巴林石收藏系列已有鸡血石、福黄石、冻石、彩石、图章石五大类别上百个品种5000余件,品种齐全,精品荟萃。其中许多藏品被收入《中国国石》、《巴林石精品集》等图书典籍,更有一些藏品被选送参加国家和一些省、市、自治区举办的大型展览。

  藏家慕名而来,巨资求购珍品,但如今臧洪贵有了新的想法。他说:“品石藏石,在于发掘巴林石的文化神韵,如果只把巴林石看成是商品,终究品不出巴林石的真谛。巴林石亦如人一样,有灵性,也有个性,感悟巴林石的深刻寓意,欣赏巴林石的大雅脱俗,领略巴林石的博大精深,是我人生的最大乐趣。”

  臧洪贵认为,每一件传世文物都传递着历史的信息,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凝结着人类的创造,解读它便是解读历史,便是与古人对话,便是传承民族文化精髓。因此,臧洪贵在收藏巴林石的同时,也把目光瞄向了文物、古玩,他决心把收藏业做大做强,向更广阔的领域迈进。

  臧洪贵最热衷的还是赤峰历史文物的收藏。他说,赤峰有着8000年的悠久历史,红山文化、草原青铜文化、契丹辽文化等享誉国内外,历史曾一次次在这里形成文化的高峰,我们有责任去保护和传承这一系列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建馆,保护传承民族文化

  如何保护传承优秀文化?必须得有个合适的载体。“成立一家博物馆”,带着这种想法,臧洪贵张罗开了。

  2008年12月25日,龙乡博物馆成立了,成为赤峰城区第一家民间文化博物馆,臧洪贵任馆长。目前,博物馆内馆藏文物及艺术品约3万余件,设4个展厅,在不足一千平米的展区里,各个时期的历史文物琳琅满目。“因为展厅面积的限制,这里只能展示出一部分藏品。”

  博物馆内,不仅展示文物,还设有文物鉴定中心和文物修复室。在文物修复室,一位文物修复专家正在聚精会神地修复一件陶罐,桌旁是一堆破碎的陶片、瓷片,橱架上是一件件修整复原、灵光闪烁的文物。

  臧洪贵说,创办龙乡博物馆就是通过依法收藏民族民间的流散文物、传世文物、具有独特价值的各种艺术品和自然遗产标本,达到对民族民间珍贵文化遗产的整理、抢救、保护和传承的目的。此外,通过加强民间收藏文化的科学研究,可以把藏品资料所承载的文化信息,提供给社会共享。通过举办常设性、定期性、轮流性藏品展览,扩大藏友间的交流和沟通,陶冶人们的艺术情操。(记者 卢瑞彬)

[责任编辑 哈丽琴 ]

冬牧
排练社区春晚
大战一局
雾凇频现惹人爱
玉米储藏有了烘干塔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舍饲
献血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