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培育新经济增长点上求突破
发现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是稳定经济增长、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途径。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必然催生新产业和新需求,要按照“市场要活、创新要实、政策要宽”的要求,因势而谋、乘势而上、抓住机遇,把发现和培育新增长点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一)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夯实传统产业支撑力
多年来,依托资源优势,我区逐步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工业基地,能源、化工、冶金等传统优势产业成为我区重要的经济支柱,带动我区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在当前全国经济换挡降速进入发展新阶段的背景下,由于产能相对过剩、下游产业需求疲弱及环保政策趋严等因素,我区传统优势产业受到较大冲击。传统优势产业是我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起点。如果没有传统优势产业这一“存量”的进一步做大做强,内蒙古就会失去在全国的产业优势地位。这就迫切需要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优势产业,整合产业优势,提升产业层次,形成高效、低耗、高质量产品体系,为我区传统优势产业注入活力。
一是提高煤炭资源深加工水平,加快“煤—电—用”一体化发展,构筑“煤—电—铝”“煤—电—冶”“煤—电—化”等循环产业链条,深入实施新型煤化工五大国家示范工程,加快煤基化工与盐碱化工、光伏、新材料等产业深度融合。
二是推动冶金行业转型升级,加快钢铁产品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推进有色金属探、采、选、冶、加一体化发展,降低“原字号”产品比重。
三是提升改造传统化工行业,延长产业链,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精细化发展。
四是提高水泥等传统建材产业集中度,积极支持绿色建材产业发展,组织开展绿色建材产业化示范,促进新型绿色环保建筑材料产业发展。
五是突出绿色品牌,强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重点发展以乳、肉、绒、薯、粮油、果蔬等加工为主的农畜产品加工业。
(二)加快新兴产业规模化,培育经济新增长点
近年来,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由于起步较晚,发展基础比较薄弱,产业整体仍然处于层次较低、规模不大的状态。因此,要立足比较优势,坚持创新驱动集约发展、重点突破集聚发展、政府引导企业为主、优势互补开放合作原则,加快培育市场,创新发展体制机制,提升产业层次,扩大产业规模,加快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一是优化和提升高新材料制造工艺、技术、装备水平,以稀土、光伏、特种合金和非金属材料为重点,积极发展高性能结构材料、新型功能材料和先进复合材料。
二是立足现有产业基础,提高产业集聚度,加强整机技术集成和关键零部件制造新技术应用,增强配套能力,延伸产业链,加快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
三是面向健康、育种、环保等领域,充分发挥我区特有的生物资源优势和技术特色,重点发展生物制药、生物育种和生物制造产业。
四是按照“统筹规划、有序发展、需求引领、合理布局”的发展思路,加快风功率预测系统建设,发展多种调峰电源和储能方式,推进新型太阳能发电技术研究,开展核心关键技术装备的研究和产业化,探索发展区域智能电网、微型电网,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
五是积极推进能源、化工、冶金、机械装备、农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的信息化步伐,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强化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和应用,带动新型网络设备、智能终端产业发展,推进宽带、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和数字电视网络建设,加快构建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此外,要利用我区具有区位、能源和正在形成的产业聚集等发展云计算产业的独特优势,大力发展主机制造与维修、软件开发与应用等相关产业,形成配套产业群,推动云计算产业做大做强。
六是坚持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治理并重,依托重点工程,加强先进适用技术集成应用,培育龙头企业,努力把环保产业打造成新的支柱产业。
(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构建产业多元支撑新格局
我区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在三次产业结构中占比不高,发展层次较低,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在新常态下,随着消费升级、城镇化加快推进和新业态的不断涌现,服务业需求空间也将得到拓展。我们要抓住机遇,优化环境,创新体制机制,坚持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重,放宽市场准入,落实扶持政策,推动我区服务业规模、功能、层次和水平提升。
补齐短板,突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激发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活力。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进一步放开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市场准入,营造公平竞争环境。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发展新兴服务业态。把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结合起来,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深度融合,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化、信息化、农牧业现代化良性互动、共同发展。适应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发展趋势,因地制宜引导生产性服务业在区域性中心城市、制造业集中区域、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以及有条件的城镇等区域集聚,实现规模效益和特色发展。建立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在生产性服务业的应用,推进电子商务发展。以显著提升清洁能源、现代煤化工、有色金属生产加工、现代装备制造、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等产业整体素质为重点,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在研发设计、流程优化、市场营销、物流配送、节能降耗等方面的引领带动作用。建立系统性行业风险防范机制,支持融资租赁企业与金融机构开展合作,拓展融资租赁业务,培育壮大融资租赁行业。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提升商务咨询服务专业化、规模化、网络化水平,重点发展法律、投资与资产管理、审计、设计、会展、金融、信息等社会专业化服务,培育一批成长性好、竞争能力强、经营管理水平较高的商务咨询服务企业,促进商务服务业快速发展。
着眼质量提升,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围绕群众迫切需要,以“满足高端、促进消费、保障基本”为原则,采取有力措施,丰富文化、医疗、旅游等各方面服务供给,提高服务水平,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突出融合发展,实施创新驱动,扩大开放合作,建设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充分发挥内蒙古独特的景观和文化特色,推动旅游产业升级。以便民、利民、惠民为目标,构建现代流通网络,建立流通引导生产促进消费长效机制,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加强和改善房地产市场调控,推进住房建设和消费模式转型,支持合理自住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建设住宅产业化基地,延伸住宅产业链,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大力发展家庭保洁、卫生保健、养老扶助、病人看护、家务管理、婴幼儿看护等家庭服务业,因地制宜发展家庭用品配送、家庭教育等新兴业态。
(作者单位: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