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呼和浩特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呼和浩特:家庭医疗废弃物如何处置?
内蒙古新闻网  15-02-09 09:56 打印本页 来源: 北方新报  
 

  医疗废弃物被《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列为头号危险废物。随着医疗事业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卫生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医疗废弃物的处理方式也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近日,记者在首府进行了走访调查,发现医疗废弃物的隐患多来自于患者家中。

  采访地点:呼和浩特市

  采访对象:市民、牙科医生、卫生部门、环卫部门、内蒙古人民医院

  采访内容:身边的医疗废弃物如何处理

  【语录】

  我是真的不知道用过的注射器该如何处理,所以只能和生活垃圾一起丢掉。

  ——糖尿病患者王先生

  作为卫生部门,他们只负责对医疗机构产生的医疗废弃物进行暂存,定期会有专门人员及单位收取并进行集中处理。

  ——呼和浩特市卫计委有关人员

  一次性口腔器械在给患者使用后,应该被视作医疗废弃物进行集中回收、集中处理,不应该再让患者带回去继续使用,更不应该给其他患者使用。

  ——内蒙古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何涛

  【调查一】随用随弃

  家住赛罕区的韩女士患糖尿病已有10多年。为稳定病情,她经常在家中用注射器自行注射胰岛素。对于使用过的废弃注射器,韩女士每次都会小心翼翼地层层包裹好,再扔进垃圾桶。她告诉记者:“由于担心保洁员收垃圾的时候会被针头扎伤,所以我每次扔注射器的时候都会包很多层。其实,要是有医疗机构能统一回收就好了,这样能免去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像韩女士一样患有糖尿病的患者是“制造”家庭医疗废弃物的一个主要群体,他们每天都要在家注射胰岛素,一个月下来,就会有很多针头和注射器需要丢弃。即使有些患者使用的是新式无针形注射器,其给药口等多个部件仍是一次性产品,需要随用随弃。“我是真的不知道用过的注射器该如何处理,所以只能和生活垃圾一起丢掉。”糖尿病患者王先生无奈地说道。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除此之外,家庭经常产生的医疗废弃物还有使用后的棉签、纱布、一次性针筒、输液袋、一次性血糖测试纸等,但由于没有专门的机构或场所回收,这些废弃物大多被作为生活垃圾随意丢弃,而医院产生这些医疗废弃物,都会有一套相当严格的程序进行处理。相比较,家庭医疗废弃物的处置成为空白。

  注射器成孩子玩具

  “前几天,孩子从爷爷奶奶家回来带回一些输液管、针管,还有模有样地给玩具娃娃打针。虽然针管和输液管里都没有液体,但是我还是有点担心。”家住玉泉区的王芳对记者说道。

  记者在王芳家中看到,她3岁的女儿正拿着针管给毛绒玩具打针,虽然没有针头,但是孩子还是将针管顶部插进玩具里面。王芳告诉记者,上个月,孩子的爷爷生病了,由于社区门诊人太多,老人就选择在家中输液。“每天都是让护士上门输液,一共输了5天,每次护士走的时候都会把输液管等医疗废弃物带走。最后一天,孩子闹着要输液管,她爷爷就没让护士拿走。其实,我觉得这样挺危险的。”王芳说道。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对那些患病需要在家输液治疗的患者,有些医疗废弃物会被上门治疗的医生带走,但也有些会被遗留在患者家中。

  吴春华和妻子在炼油厂生活区经营私人诊所已有近20年时间,对于诊所卫生和医疗废弃物的处理情况,吴春华称,他的诊所内设有密闭收集收容器,定期有人上门将这些医疗废弃物取走。如果居民有需要医生上门服务的,在治疗结束后,他也一定会将注射器、空吊瓶等废弃物包装好带回诊所,从来不将医疗废弃物留在居民家中。

  建议:送到社区卫生中心

  家庭该如何处置医疗废弃物呢?呼和浩特市卫计委的有关人员告诉记者,医疗废弃物是指医疗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弃物,具体包括感染性、病理性、损伤性、药物性、化学性废弃物。作为卫生部门,他们只负责对医疗机构产生的医疗废弃物进行暂存,定期会有专门人员及单位收取并进行集中处理。而对于家庭产生的医疗废弃物该如何处理,目前国家还没有出台相关处理办法和规定,也没有专门机构来处理家庭医疗废弃物。对此,呼和浩特市卫计委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建议市民不要将医疗废弃物混入生活垃圾,要送往所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处理,这样既不会污染环境,也不会造成疾病传播。

  【调查二】允许拿走一次性口腔器械

  “我花钱了,拿回来很正常啊。”家住金桥开发区的汪女士最近总是在家拿着一次性口腔器械盒里的探针钩牙。原来这是她治牙后,从牙科诊所拿回来的。

  既然是一次性口腔器械,使用后还能带走并继续使用吗?对此,记者走访了首府几家牙科诊所发现,有些牙科诊所禁止患者将使用过的一次性口腔器械带走,但也有不少牙科诊所允许患者带走。

  2月4日13时许,记者走进昭乌达路西侧的“刘慧宝口腔诊所”,一进门便看到地上整整齐齐摆放着垃圾桶,垃圾桶上还张贴着“医疗废物”的标识。

  “请问,治牙后能将使用过的一次性口腔器械拿走吗?”记者询问道。“可以拿走,也可以放在诊所。”该牙科诊所的医生答道。随后,记者带着同一个问题,又来到新希望街的“张宏霞口腔诊所”,该诊所的张姓主治医师告诉记者,这种一次性口腔器械不建议拿回家继续使用,但患者个人非要拿回去用,也是允许的。

  说法:违规处置将受罚

  一次性口腔器械在使用后,到底能否让患者拿回家继续使用呢?记者采访了内蒙古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何涛。何涛告诉记者,一次性口腔器械在给患者使用后,应该被视作医疗废弃物进行集中回收、集中处理,不应该再让患者带回去继续使用,更不应该给其他患者使用。

  何涛说,口腔感染很直接,因为口腔器械直接接触患者的口腔,且口腔通常会有出血现象,如果诊疗器械不卫生,不但不利于牙病的治疗,还会使一些疾病通过血液和唾液等渠道进行传播。市民在看牙时,使用过的一次性口腔器械尽量不要继续使用,同时要选择正规医院和牙科诊所。

  根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第四十七条规定,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置单位有将医疗废弃物交给未取得经营许可证的单位或者个人收集、运送、贮存、处置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传染病传播或者环境污染事故的,由原发证部门暂扣或者吊销执业许可证件或者经营许可证件;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调查三】正规医院难觅医疗废弃物

  1月30日,记者带着民营医院是否乱丢弃医疗废弃物的疑问,来到呼和浩特市仁济医院进行走访调查。医院的走廊整洁有序,高约1米的垃圾桶设在走廊西侧的洗手间附近,上面套着黑色的塑料袋,每个病房门口也都有小的垃圾桶,记者并没有在垃圾桶内找到医疗废弃物。

  1月31日上午,记者又来到呼和浩特市济民医院,医院整体上是整洁有序的,垃圾清理也很及时,个别垃圾桶内有一次性口罩及一些生活垃圾。当日下午,记者又走访了位于玉泉区的呼和浩特东大肛肠医院,住院部每个病房门口都放置了塑料垃圾桶,垃圾桶套着黑色的垃圾袋,袋子里都空无一物。在走廊尽头的卫生间里,一个大型的垃圾桶里只能看到果皮和包装袋。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记者又陆续走访了内蒙古自治区肿瘤医院等几家大型医院,都难觅医疗废弃物踪影。

  【现象】环卫工人被注射器扎伤

  家庭医疗废弃物与生活垃圾一起处理,会不会给环卫工人带来危险?对此,记者联系到了呼和浩特市环卫局副局长郝连军,他告诉记者,环卫工人被注射器扎伤的情况也有出现,但是极少数。他说:“由于环卫部门不负责清理小区内的生活垃圾,所以对于生活垃圾中究竟混有多少医疗废弃物,我们无法统计。当小区物业或者保洁人员将生活垃圾运到垃圾转运站的时候,即使里面有少量医疗废弃物,我们也只能将其和生活垃圾一起处理。”

  【问题】社区卫生中心不回收

  一次性针筒、输液袋等这些在家中产生的医疗废弃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回收吗?2月3日,回民区通道街街道卫生服务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未回收过居民从家里带来的医疗废弃物,所以是否能回收也不清楚。

  随后,记者又走访了首府的其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得知虽然有居民咨询过医疗废弃物的处理方式和渠道,但是很少有居民主动将这些废弃物带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处理,所以目前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不予以回收。

[责任编辑 魏莉 ]

冬牧
排练社区春晚
大战一局
雾凇频现惹人爱
玉米储藏有了烘干塔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铁路“快闪”迎春运
送福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