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大年三十守一宿”,今天都腊月二十七了,这样的年俗顺口溜您还记得吗?
如果说春节是一台戏的话,那么腊月初八就是年节的开场锣,在吃了美味的腊八粥后,人们就开始为大年做准备。“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是小年节,人们送灶神,接祖灵,我家就得开始打扫卫生了。到了除夕夜成了过年的高潮,全家老少,围坐一起吃年夜饭,而年节的真正结束要等到正月十五吃了元宵之后。”放寒假回到呼和浩特的大学生张伟向记者介绍他们家的年俗,“过年其实又累又开心,累是因为要准备很多东西,开心是因为大家聚在一起热热闹闹多好。”
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咱内蒙古少数民族迎接新年的方式也是颇具特色。
“蒙古族称春节为‘白节’。除夕,晚辈要向长辈敬‘辞岁酒’,围着火塘吃饺子。饭罢,还要下棋,玩‘嘎拉卡’(羊骨头)。次日拂晓,男女老幼便穿上崭新的民族服装,由长辈带着全家人祭天,在‘敖包’前向西南方向叩拜。接着开始拜年,由晚辈向长辈叩头敬酒、献哈达,祝愿老人健康长寿,一生平安。”内蒙古师范大学的敖其教授介绍。
家在鄂尔多斯鄂托克前旗牧区的宝音对年俗里的吃记忆犹新:“像我们牧民过年的食品,都是由自己亲手来加工。白面炸的‘馓子’,用面烙的枣泥馅酥皮饼,用糜米煮熟后又爆炒去谷壳而成的炒米,整块整块的羊肉以及各种奶食品等十分丰盛。”宝音回忆,“那会儿小孩最开心,一边被逼着给大人们帮忙干活,一边玩耍,不时将除夕的鞭炮偷放上几个。”
而在自治区东部的兴安盟乌兰浩特市因为与东北相近,风俗也有很多相同之处,“东北人的年俗是一进腊月,炮仗声就开始不绝于耳了,街头上卖鞭炮的摊位逐渐增多。那也是我最快乐的时候,要是能从墙角旮旯儿拾到没有点着的小鞭儿,甭提多高兴了。”乌兰浩特的吴庆杰说,家乡的习俗,初一起得越早就意味着新的一年生活过得越好,所以从除夕到初一的鞭炮声基本上是一整夜不停息的,邻里之间也开始攀比看谁家起得早,而且每家门前都会横着一条长长的“拦门棍”,表示把财源运气留在家中,把灾难霉气挡在门外。
自治区的“三少民族”迎春节也别有风味:鄂伦春族过年时会喝一种特制的马奶酒,寓意着身体健康,像奔驰的骏马一样。达斡尔族农历腊月三十白天要祭祖、扫墓、合家吃手扒肉给长辈敬酒磕头。除夕晚间,每家要在大门前点燃篝火,长者将大块肉等鲜美食物扔进火堆,表示对火神的敬奉,并视人畜平安,五谷丰登;屋里要灯火通明,人们要通宵不眠。而对于鄂温克族来说,春节被称之为“阿涅别”,其中“阿涅”是“狂欢”、“喜悦”、“声势浩大”之意,为了迎接春节的到来,鄂温克族提前一个月就会开始做各种准备工作。
“小时候过年最红火,那会儿的年味也足,贴窗花啊,做年货啊,给长辈拜年等等,现在很多过去留下来的习俗都省略了。”包头的杨洋回忆小时候过年的场景对记者说。他认为,随着人们对过年习俗的淡化,年越来越淡,十分令人惋惜。应当让更多的人认识年俗,了解年俗,将这种文化传承下去。(记者 杨利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