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点
冯双白委员(中国舞蹈家协会分党组书记)
城镇化要“把根留住”
到2012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已超过52%,但在城镇化过程中,文化建设并没有被提到应有的议事日程上来。在城镇化进程中,一些地方的民间文化组织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破坏严重。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一方面要保护传统节日活动场所,另一方面要积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形态,特别是要优先保留一些古村落的优良习俗、经典剧目,最大可能保留文化的多样性。没有文化空间,就没有心灵的居所。在农村人口转移中,我们不能让城镇新居民失去心灵居所,要“把根留住”。
何健代表(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
城镇化决不能一边高楼林立一边棚户连片
着重解决好“3个1亿人”问题,为推进新型城镇化提出了清晰的路线图。其中,“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意味着要加强城镇化管理创新,城镇化决不能一边高楼林立、一边棚户连片。如果城市中低收入群体和进城农民都居住在棚户区、城中村,这不是人们想要的城镇化。
实施好棚户区改造,能起到多重效应。加大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既可以拉动经济增长,也能提升城市面貌,更重要的是促进住房市场结构合理化,改善中低收入人群居住水平,促进社会公平。
傅企平代表(浙江奉化市滕头村党委书记)
充分发挥城镇土地使用税的激励导向作用
城镇土地使用税,是我国目前在土地保有环节征收的唯一税种,充分发挥其激励导向作用,盘活利用低效的土地,对于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建议:一是提高计税标准;二是打破将土地等级作为唯一计税依据的“一刀切”做法,建立以亩均税收为导向的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三是建立奖励和倒逼并重的正反两方面政策导向机制。对土地利用效益高的企业,按比例减免土地使用税,对土地闲置、产出率低或将租金作为唯一土地收益的企业和个人,依最高征收标准执行,拉开征税差距。通过大幅提高土地使用成本,形成倒逼机制,迫使业主通过转型升级提高单位土地产出,提高企业的效益和贡献率。
朱晓进委员(民进江苏省委主委)
城镇化要重视产业引领
虽然城镇化在我国不少地方已取得一些可喜的成果,但与此同时,由于就业岗位有限、专业技能缺乏、对城市生活规则的理解差异等多种因素的作用,许多农民虽然进城了,但并没有融入城市。
城镇化要高度重视产业引领,避免没有产业支撑的“圈地运动”式城镇化。要优先将原有大中城市中适合新市民技能状况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新城镇转移。同时,要根据当地原有资源,扶持符合本地特点的产业发展,为新市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新市民完成从传统观念到现代理念的“渐变”而非“裂变”。(记者李慧、张进中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