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3月4日讯(记者闫景臻)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虽然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中东西部发展仍然不平衡,尤其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分布不均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朱德元帅之孙朱和平提交了了份名为《加快西部地区高校发展的建议》的提案,希望促进西部地区高校的快速发展,使各地区高校均衡发展。
朱和平在接受中国网记者采访时称,2013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印发《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2—2020年)》,在政策上给予西部高校的发展形成助推作用,然而,因种种条件的限制和客观原因,西部地区高校发展仍然缓慢,与东部高校差距逐渐加大。朱和平建议,针对这些问题,应做好结构性调整,在政策上继续加大扶持力度,修订相关法律法规,长远解决问题。
朱和平提案如下:
关于加快西部地区高校发展的建议
朱和平
近年来,为加快推动西部高校发展,国家实施了“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受历史、地理、经济、环境及政策等诸多条件限制,这些举措并没有起到决定性作用,我国高等教育东强西弱的总体布局和东快西慢的发展趋势不但没有变化,而且差距越来越大,形势不容乐观:
存在问题:
一、结构性矛盾:一是全国高校区域布局不合理:西部地区常住人口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7%,但本科学校不足全国本科学校的1/4;全国中央部委直属高校113所,西部地区只有17所,不足全国的1/6;内蒙古、宁夏、青海、新疆、西藏、云南、贵州、广西至今没有一所教育部直属高校。二是西部地区高水平大学偏少:全国有“211”高校116所,西部仅占24所;全国“985”高校39所,西部仅占7所。三是西部地区高校学科、专业分布不合理:本科、研究生学生数和理工类高校偏少(占西部地区本科生总数的37.1%),文科类、师范类及民族院校偏多,学科结构与地区产业结构不协调,难以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二、政策性缺失:一是全国性政策难以惠及西部:例如,同为“211”高校,教育部直属高校办学经费均超过10亿元,清华大学超过100亿元,武汉大学超过40亿元,而省属的青海大学只有3亿元;国家实施的人才建设“千人计划”、 “万人计划”影响很大,但很少惠及西部地区,反而进一步拉大了东西部高校人才建设的差距。二是为西部高校制定的专项政策力度不够:2013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印发了《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规划(一期)》,“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建设资金100亿元,中西部100所高校受益,钱虽多但比较分散;在西部地区开展的“三支一扶”工作中,还存在政策不配套、经费投入少等问题,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三是为西部高校制定的专项政策空白:国家没有专门为西部高校制定的高层次人才的优惠政策、生均拨款标准、引进和保留人才的措施等等。
三、地域性差异:一是西部地区与中、东部地区在人文、地理环境、经济发展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差距很大,且短期内难以缩小,西部地区高校建设普遍缺少社会依托。二是西部地区12省(区、市)之间差异也较大,四川、陕西和重庆的高校建设水平明显优于西藏、新疆等西部九省区,和中、东部地区比较接近,个别大学已达到国内一流水平,不宜和西部其他省区享受同等的优惠政策。三是西部较落后的九省区在人文地理环境、区位优势和经济发展差异也较大,在制定政策时应充分考虑。
意见建议:
一、围绕深化改革,做好调整结构工作。一是布局调整:以教育部与中西部地区共建的29所高校为基础,在西部地区较落后的9省区各选1所高校列入教育部(中央部委)直属,同时逐步减少中、东部地区教育部(中央部委)直属院校;二是办学方向和定位调整:对新列入教育部(中央部委)直属的西部地区高校明确办学定位和学科专业发展方向,并给与重点扶持,、选择民族类、艺术类、师范类、工程类等作为重点发展方向,办成国家级或国际区域级大学。三是重点高校建设调整:对“985”、“211”工程项目进行改革,通过建立评审、达标和进出机制,“弱进强出”,向西部地区倾斜,使全国重点高校建设实现均衡发展。
二、针对突出问题,制定专项政策。一是扩大西部地区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在教师待遇、自主招生、学科发展等方面给与更大的空间。二是对西部地区高校制定专门的生均标准,普通高校以1.2万元起步,重点高校以2万元起步,并随发展建设情况随时调整。三是按照《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制定适合西部地区的人才强国计划。四是根据西部地区的特点,制定引进、保留和培养骨干人才的专项政策。
三是修订法律法规,长远解决问题。结合《高等教育法》等法律的修订工作,将上述政策措施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以保证西部地区高校建设的长远发展。
延伸阅读:
朱和平,男,1952年10月出生,四川仪陇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空军少将军衔。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元帅之孙。中国预警与电子战专家,现任空军指挥学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曾获多项军队科技进步奖、三次荣立三等功,撰写多部军事学术专论。在他的参与下,中国军用电子技术,特别是雷达装备、预警机技术赶上世界先进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