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耳琪代表
本网讯 2006年,中央明确提出,全国耕地数量要守住18亿亩红线。“仅仅守住数量红线,忽视质量红线是不够的”,全国人大代表、赤峰市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推广站站长汪耳琪表示,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既是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的前提,又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汪耳琪代表说,只有因地制宜对耕地进行培肥、整治,优化配置和合理开发利用土、肥、水等农业资源,稳步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才能真正减少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保障农产品源头安全,实现藏粮于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现在地是越种越硬、越种越薄。”汪耳琪代表介绍说,目前我区耕地质量整体状况堪忧。尽管2014年自治区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丰”,但受化肥、农药过量和违规使用的影响,内蒙古每年施用的化肥总量达150万吨(纯量),而施入的有机肥只占总量的38%,秸秆直接还田仅占其资源总量的17%左右,地膜覆盖面积每年大约2000多万亩,回收只能是30-40%,农膜、秸秆、农药包装废弃物多采用焚烧方式,污染了环境,严重威胁着农业生产及食品安全。
目前,国家层面还没有一部专门的耕地质量方面法律法规,自治区1998年出台的《内蒙古耕地保养条例》,与当前的耕地质量总体状况已不相适应。
对此,汪耳琪代表建议,加快耕地质量提升与保护立法工作步伐。同时,按照“取之于土,用之于土”的原则,修改完善土地出让金使用管理办法,将25%左右的土地出让金用于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因地制宜建立残膜回收奖励补偿机制和扶持政策,建立污染土壤风险评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与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联动评价机制,保障农产品源头安全。 (《内蒙古日报》全国两会全媒体报道组记者 刘江)
点击浏览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