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我一年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泡在田地里。”1986年,从内蒙古农牧学院毕业的汪耳琪,被分配到赤峰市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推广站工作,从此就和农民、土地打上了交道。当选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以来,汪耳琪念念不忘的,仍然是地里的那些事儿。
地膜,曾经是一项让汪耳琪引以为自豪的农业增产技术。她主持的《赤峰市百万亩旱作玉米地膜覆盖综合配套技术开发》项目,3次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二等奖。地膜覆盖技术在防御内蒙古干旱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该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和应用,汪尔琪发现,地膜污染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在去年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汪耳琪代表建议采取措施减少地膜污染带来的危害。这一建议提出后,受到全国人大和有关部委的高度重视。会议期间,国家发改委的有关部门直接和汪耳琪代表进行了联系沟通,并表示,将重新制定技术标准,增加厚膜的使用,扶持发展地膜回收企业,同时加大生物降解膜的试验研究。汪耳琪对这一答复很满意。
今年,汪耳琪代表准备提交关于加强耕地质量提升与保护的建议,这和去年的建议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土壤污染防治、加强农业保险顶层设计,到尽快解决地膜“白色污染”问题、防治耕地土壤退化……这几年,汪耳琪代表的建议都和耕地有关。
“我的工作对象就是农民和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我的建议自然也较多集中在这方面。”汪耳琪代表说,一个全国人大代表肩负着五六十万老百姓的期待,只有结合本职工作,认真履职尽责,才能不负重托。 (《内蒙古日报》全国两会全媒体报道组记者 刘江)
点击浏览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