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专题 > 2015全国两会 > 全媒体记者跑两会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走进人民大会堂】汪耳琪:把地里的那些事儿带进大会堂
内蒙古新闻网  15-03-07 09:37 打印本页 来源: 内蒙古新闻网  
 

  本网讯 “我一年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泡在田地里。”1986年,从内蒙古农牧学院毕业的汪耳琪,被分配到赤峰市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推广站工作,从此就和农民、土地打上了交道。当选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以来,汪耳琪念念不忘的,仍然是地里的那些事儿。

  地膜,曾经是一项让汪耳琪引以为自豪的农业增产技术。她主持的《赤峰市百万亩旱作玉米地膜覆盖综合配套技术开发》项目,3次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二等奖。地膜覆盖技术在防御内蒙古干旱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该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和应用,汪尔琪发现,地膜污染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在去年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汪耳琪代表建议采取措施减少地膜污染带来的危害。这一建议提出后,受到全国人大和有关部委的高度重视。会议期间,国家发改委的有关部门直接和汪耳琪代表进行了联系沟通,并表示,将重新制定技术标准,增加厚膜的使用,扶持发展地膜回收企业,同时加大生物降解膜的试验研究。汪耳琪对这一答复很满意。

  今年,汪耳琪代表准备提交关于加强耕地质量提升与保护的建议,这和去年的建议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土壤污染防治、加强农业保险顶层设计,到尽快解决地膜“白色污染”问题、防治耕地土壤退化……这几年,汪耳琪代表的建议都和耕地有关。

  “我的工作对象就是农民和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我的建议自然也较多集中在这方面。”汪耳琪代表说,一个全国人大代表肩负着五六十万老百姓的期待,只有结合本职工作,认真履职尽责,才能不负重托。 (《内蒙古日报》全国两会全媒体报道组记者 刘江)

点击浏览更多内容《《

[责任编辑 哈丽琴 ]

乔迁
舞起来扭起来
看看我们做的花灯
元宵卖得火
让文化的种子在基...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别样的正月十五
与“雷锋”同行52年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