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3月5日,毛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3月5日因此成为学雷锋日,3月成为“学习雷锋月”。半个世纪过去了,中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变的是,全国各地每年都要在3月5日这天集中开展一系列的学习雷锋活动。雷锋成为了感动中国五十年的平民英雄,成为中国人民的道德楷模、中华民族优秀道德的象征,雷锋精神也变成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的一部分,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
雷锋精神产生于那个全民都蓬勃向上的火红年代,有着特定的时代烙印,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雷锋精神,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澎湃精神力量。而拾金不昧、扶老奶奶过马路、公交车上让座也都曾是我们童年回忆里“向雷锋叔叔学习”的最初体现。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进步,中国进入了一个网络信息爆炸和价值多元的新时期,人们对雷锋精神的理解也越来越具有时代特色,甚至有的人怀疑雷锋精神是否已经过时,还有的人对雷锋精神的理解依旧仅仅停留在“学雷锋做好事”这一层次,“窄化”了雷锋精神,3月5日一过,例行公事的组织学雷锋活动也随即结束。当学雷锋是为了学而学时,势必引起人们的抵触和不满情绪,反而让关怀和帮助转变为受助者无法承受的爱心负担。其实,那些集中学雷锋活动本身无可厚非,正说明雷锋这个闪亮的名字没有被人遗忘,也充分展现了人们愿意践行雷锋精神的积极性。然而,雷锋精神并不是一种凝固僵化的道德教条,而是一个与时俱进的精神标杆,需要我们为雷锋精神注入新的动力,赋予新的内涵。
我们要想让“雷锋”永葆“青春”,就应该将雷锋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渗透进骨子里,表现在行动上,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去发现和寻找身边的雷锋。更重要的是,要在生活中自己也学做雷锋,就像习近平总书记给“郭明义爱心团队”的回信中提到的那样,“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积小善为大善,善莫大焉。当有人需要帮助时,大家搭把手、出份力,社会将变得更加美好。”(网评员 韩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