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科教文卫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当个新型职业农民不容易!
 

  原标题:当个新型职业农民不容易!

  面朝黄土背朝天,这是人们对以往农民的固有印象。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那么,新型职业农民是什么样的?

  张建军,呼和浩特市新城区讨思浩村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也是村里种植大棚草莓第一人。从种玉米、土豆到发展大棚种植,他真正体会到当一个职业农民的乐趣。“过去靠天吃饭,忙活一年也挣不了多少钱。现在选好品种,一年轻轻松松净赚10来万。”

  “现在种草莓的人太多了,去年这个光景,草莓都卖光了。今年,我打算引进新品种,多样化经营。”与传统农民不同,张建军是新城区有名的种植能手,并带领周边村民共同致富,还被新城区科技局聘为科技特派员。

  张建军就是新型职业农民。

  毕业于内蒙古农业大学的谷爱珍,是三农志愿者,2013年10月入驻赛罕区大学生创业园区。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她坦言:“目前,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销售渠道单一、价格不稳定是主要问题。新型职业农民就是懂市场、能起示范带头作用的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领头羊,他们的理念比较新、有技术,经营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也强于一般农民。种植大户、专业大户、养殖大户、农民经纪人、小型农业企业家等都可以理解为新型职业农民。

  “谁来种地?”“怎么把地种好?”眼下已成为制约呼和浩特市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为此,今年呼和浩特市农牧业局将打造一支新型的职业农民队伍,提高农牧业科技含量,年内建立3处职业农民培训训练基地,并选择热爱农牧业的农村青年,从生产技术、经营理念、管理方式等方面进行培育,采取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培育职业农民1000名。

  同时,还将吸纳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从事农业经营,在管理好现有大学生志愿者的基础上,再吸收有志愿的大学生100名,鼓励农业科技特派员从事农业经营,使其逐步转变成职业农民。(记者 施佳丽)

[责任编辑 哈丽琴 ]

镜头里的女代表委...
赏花灯
敬老红包
乔迁
舞起来扭起来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两会剪影】商国是有我
晒晒节水妙招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