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朝黄土背朝天,这是人们对以往农民的固有印象。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那么,新型职业农民是什么样的?
张建军,呼和浩特市新城区讨思浩村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也是村里种植大棚草莓第一人。从种玉米、土豆到发展大棚种植,他真正体会到当一个职业农民的乐趣。“过去靠天吃饭,忙活一年也挣不了多少钱。现在选好品种,一年轻轻松松净赚10来万。”
“现在种草莓的人太多了,去年这个光景,草莓都卖光了。今年,我打算引进新品种,多样化经营。”与传统农民不同,张建军是新城区有名的种植能手,并带领周边村民共同致富,还被新城区科技局聘为科技特派员。
张建军就是新型职业农民。
毕业于内蒙古农业大学的谷爱珍,是三农志愿者,2013年10月入驻赛罕区大学生创业园区。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她坦言:“目前,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销售渠道单一、价格不稳定是主要问题。新型职业农民就是懂市场、能起示范带头作用的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领头羊,他们的理念比较新、有技术,经营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也强于一般农民。种植大户、专业大户、养殖大户、农民经纪人、小型农业企业家等都可以理解为新型职业农民。
“谁来种地?”“怎么把地种好?”眼下已成为制约呼和浩特市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为此,今年呼和浩特市农牧业局将打造一支新型的职业农民队伍,提高农牧业科技含量,年内建立3处职业农民培训训练基地,并选择热爱农牧业的农村青年,从生产技术、经营理念、管理方式等方面进行培育,采取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培育职业农民1000名。
同时,还将吸纳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从事农业经营,在管理好现有大学生志愿者的基础上,再吸收有志愿的大学生100名,鼓励农业科技特派员从事农业经营,使其逐步转变成职业农民。(记者 施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