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马西行》

《憧憬》
升华在“丝绸之路”
20世纪80年代,艺术的滋养已经深入官其格的灵魂,佛教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民族风情等艺术元素被他用色彩表现得自然和谐,运用得炉火纯青。这个时期,他的代表作主要是《敦煌飞天图》和《丝绸之路》油画系列。
1980年和1981年夏天,官其格扛着画具再次来到新疆,不仅是为了继续研究中国古代佛教壁画,更重要的是来绘制这里传奇的灵魂。他疯狂创作,画了近100幅作品。
在那里,官其格顶着45摄氏度的高温,凭着对色彩的娴熟把握捕捉住沙漠的光线变化,展示出千年古道的神秘。《憧憬》油画就是他1981年在新疆伊犁绘就的。油画诗意地展示着一位新疆姑娘的美好憧憬:一位身材修长、面容清丽的长发姑娘头扎乳白色头巾,身着洁白长袍,外罩深绿色坎肩静坐草地上,双目微合,她的旁边是洁白中透着青蓝色泽的蒙古包,袅袅蓝烟,渐渐飘散,远方的河流曲曲折折……这只是官其格这一时期的一幅作品,他们记录了个性鲜明的新疆人民和景物,充分展示了他们丰富的情感和生活。
“我在新疆看到的、绘制的是一束新的光线。”官其格通过几个月的创作,或采用光影反射方法,或采用现实主义写法,或是通过透视法产生多层次的现实和抽象的空间感,绘制成了丝绸之路系列作品的精品画作,其中《哈萨克女神》和《小羊羔》等几幅大型油画,进入了他对色彩综合把握的新阶段。
此时的作品超出了官其格之前的艺术成就。《小羊羔》获得全国民族画展佳作奖。1982年,官其格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个人画展——“丝绸之路”油画展,好评如潮,很多作品还被日本收藏家购买。
上世纪80年代是官其格创作生涯的辉煌时期,他的画作开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佛与鹿》(《龟兹少女》)是官其格第一次对中国古代佛教绘画精华进行再创作。油画《雪莲》《老人》《哈萨克姑娘》赴日本展,油画《湖边》《维吾尔老汉》赴非洲展,《猎人与公主》赴意大利展,《春》参加中国美术馆收藏作品展,《古老的歌》在日本《艺术公论》上发表,被评为中国实力派油画家。油画《天山雪莲》获全国民族画展金奖,并赴日本举办了官其格丝绸之路油画、壁画全日本巡回展。这一时期,他在日本名古屋、本成寺完成了大型壁画《敦煌飞天图》的创作。
日本知名艺术评论家及作家司马辽太郎受到官其格的中国汉朝艺术和佛教艺术作品的震撼,评价说:“这位来自中国内蒙古大草原的艺术家,他的心灵得到大草原梦幻般生活的滋养,他是古代敦煌艺术家的精神继承者。”
徜徉在绿色梦境里
官其格的画作用笔轻松率意,自然如行云流水,于清新旷远中抒写着古雅风姿。品其画作,还可以看出他在传递着中国古代“灿烂至极归于平淡”的意境。20世纪90年代,他的作品既有浓郁的中国文化情结,又有西方的绘画元素。《绿色梦》系列就是他的油画力作之一。
《天马西行》《西域乐舞》《走西天》等作品是《绿色梦》油画系列中的经典,作品中融中国传统神话的文化底蕴,让画作表现得更为厚重、唯美。
1991年春,官其格赴美举办第一个个人画展。1992年,官其格以特殊人才取得了美国绿卡,定居洛杉矶。作品《少女和鹿》参加美国艺术家作品大展,获得银奖。他随后在中国、日本的多次展览中,奖项如雪片般飞来。
官其格,也是一位浪漫主义的梦想践行者。2000年,他创作的《观音普渡众生》《白桦少女》是他思想和心路历程的抒情写意,艺术从具象到抽象境界的升华。他说:“白桦林少女,观音菩萨,具象的不是特指佛像,旨在表现关心关怀,追求善良和美好,是艺术形象的升华。”
画不完的乡情主题
“草原文化在我心灵中根深蒂固,汉代的壁画是汉文化的精品,西方文化的新元素,熟稔地运用融汇在我的艺术作品中。我的艺术宗旨就是贯彻接纳包容,不是学院派的固化的模式,艺术需要深切感受而不是模仿。”官其格这样认为。
“在艺术生涯中,乡情元素是我在探索中激励创作的源泉。民族情,故乡情,是我一辈子画不完的主题。”官其格娓娓叙述:“我画了一辈子草原夜色,草原夜色作品是我生活经历体验的提升。我家乡的夜晚是真正的美好。宁静的夜晚,草原上的月亮特别的大、亮、离人很近。我听得到牛的喘气声,狼的嚎叫,我画出的草原夜色之美,不需要用夸张,是浪漫主义的写实。”他不断地创作具有蒙古族元素的作品,上世纪80年代创作的《草原红花》等16幅油画被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90年代创作的《蒙古草原》油画参加中国油画展。
官其格认为:作为艺术家,应该积极传承民族艺术的真善美,反映自然主义的美。作为艺术家更应该关心生活,见识广博,将人生阅历反映在艺术作品中,对世人有教育作用。艺术作品的主线就是用真诚的心灵,善良的心对待艺术。(记者 赵曦)
(图片除署名外由官其格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