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社会法制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呼和浩特市一半儿的生活垃圾去发电了!
 

  原标题:呼市一半儿的生活垃圾去发电了!

  图为垃圾焚烧后产生的废渣,其焚烧后的灰渣重量是未燃烧时垃圾重量的12%。记者 毛锴彦 摄

  高高的烟囱在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到,冒着清淡的烟。日处理垃圾500吨,每小时发电8100KW,每天24小时产生的电力直接进入呼市电网。3月31日,记者来到位于呼市循环经济环保示范园的呼市京城固体废物处置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京城固废”),见识了呼市首座焚烧垃圾发电站发电的全过程。

  据京城固废副总经理蔡力群介绍,呼市每天大约产生生活垃圾1400吨,该公司可处理呼市每年50%以上的生活垃圾和大部分餐厨垃圾,以及污水处理厂全部的污泥。而处理这些废弃物、垃圾的,是眼前这座投资6.2亿元建成的综合处理平台。

  “先从垃圾转运站把垃圾运到厂里称重,然后卸到分选车间,再到焚烧储坑,由抓斗机将垃圾抓到焚烧锅炉中。”站在操控室中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焚烧垃圾的部分流程,他望着抓斗机说,做这项工作的工人共有8名,每天24小时轮番上阵,及时保证焚烧锅炉的需求。操作抓斗机的工人就坐在焚烧储坑顶端的一间操作室,在他们面前的这座焚烧储坑,可以容纳6000吨生活垃圾。

  据了解,焚烧垃圾发电采用的是汽机发电,通过垃圾燃烧,将水的温度提高,产生水蒸气,由水蒸气带动汽轮机转,然后利用汽轮机进行发电。在焚烧炉车间内,30多米高的垃圾焚烧炉内烈焰熊熊,记者从锅炉底端走到锅炉顶端的过程中,感觉温度越来越高。

  在焚烧炉底端的一侧,是用来输送灰渣的传送带,记者看到,从锅炉内传送出来的灰渣都冒着热气。这是为了防止灰尘以及二次燃烧,这些灰渣在被传送出来之前就进行了水雾喷淋,灰渣被传送出来后,有专门收购灰渣的企业,这些灰渣会被分作两部分——含金属物的将被提炼金属,不含金属物的将会被做成水泥、砖块等。

  记者了解到,垃圾焚烧发电站不仅焚烧生活垃圾,每年呼市4个污水处理厂排放出的污泥,也会在这里进行焚烧发电。原来,污泥中也含有很多有害物质,尤其是重金属含量高,但如果进行焚烧的话,成分结构就会彻底改变。

  记者先前所知,焚烧垃圾之后,产生的二恶英对人体有极大危害,二恶英是由210余种有机物组成,排放在大气当中,对人体有致癌的威胁。那么这里会不会产生有害物质呢?

  蔡力群说:“产生二恶英的条件是燃烧温度在约800摄氏度以下形成的,这个焚烧锅炉的燃烧温度可以达到850摄氏度以上,达到这个温度的时候,二恶英将自动分解,有害物质将大大减少,但是如果温度逐步降低,分解后的二恶英还是会自动复合。”在这个时候,如果能将燃烧温度急剧降至200摄氏度左右,二恶英将不会复合。这就需要极冷技术,呼市的这座垃圾焚烧炉中便有这项技术,使二恶英无法复合。经过极冷技术处理之后,部分排放出的气体中仍含有少量重金属以及二恶英。在排放的时候,锅炉中的一项活性炭吸附功能,将剩下的这一部分重金属以及二恶英全部吸附。最后从烟囱中排放的有害物质仅为0.1纳克,对人体不会造成任何危害,其标准已经低于欧盟规定的排放标准。

  在现场记者看到,在焚烧炉的旁边,是一座巨型的脱酸塔,气体排放的时候,经过这座塔,气体中的酸性物质会进行“酸碱融合”,再一次提升了排放气体的安全性。明年,该公司计划再建一座日处理500吨垃圾的焚烧发电炉,届时,呼市的垃圾处理方式将更加科学环保。(记者 毛锴彦)

[责任编辑 李珍 ]

乳业博览会开幕
夕阳乐园
我的风筝我的梦
安全牢记心间
119名残疾人拿到护...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精雕细刻
最炫民族风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