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今年是克什克腾旗“千名机关干部下基层”结对包扶贫困家庭活动开展的第3年,全旗1967名股级以上干部包扶了4843户贫困家庭,落实包扶资金557.15万元。两年来,被包扶的贫困户发生了哪些变化?他们生活得好不好?带着问题,记者来到较为贫困的新开地乡,实地采访了几个贫困户,看到了他们现在的生活状态,听到了他们对包扶工作的心声。
季瑞家里有了致富羊
在高地村二道沟组季瑞家,羊圈里40多只膘肥体壮的母羊和40多只羊羔悠闲地吃着草。69岁的季瑞对记者说:“2012年初,我家同旗委书记边中悦结上‘亲戚’后,他帮助我们制定了养羊脱贫致富的规划,又给买了羊,困难时还出钱帮助买饲草料。现在我家年收入近两万元。”
季瑞的老伴告诉记者,两个姑娘出嫁早,家里只剩下他们老两口,平时都离不开药,地也种不了,以前年收入仅2000多块钱,是村里的贫困户,生活一直靠民政救济。自边书记包扶他家后,逢年过节、春耕种地,边书记都到他家来看望,每次都留下1000元钱,嘱咐他遇到解决不了的困难就打电话。2012年夏天,边书记拿出1万元钱,买了10只适龄母绵羊送到他家里。在老两口的精心饲养下,羊的只数不断增加,每年卖羊收入达16000元,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老两口过上了好日子。
夏清和住上了敞亮房
来到高地村二道沟组包扶户夏清和家,记者看到了三间红砖红瓦的新房,窗子是严实的塑钢窗,屋地上铺着瓷砖。63岁的老夏眼含热泪对记者说:“是乡党委书记宋学军让我住上了砖瓦房!”他告诉记者,60岁那年患上腰间盘突出,老伴儿几年前偏瘫在床,生活不能自理。老两口为治病欠下3万多元外债,住的房子还是上世纪50年代的茅草房。
随行的村党委书记徐丽云告诉记者,2012年春,旗委开展了“千名机关干部下基层”结对包扶活动,乡党委宋书记包扶的3户贫困户中就有夏清和。宋书记第一次到夏清和家了解情况时,看到他家还住着危房,当即答应年内让他住上好房子。临走时,他给老夏留下了便民联系卡,叮嘱他有困难时打电话。种地时,老夏没钱买化肥,宋书记又买了3袋化肥。之后,宋书记给夏清和家争取了一个危房改造项目指标,房子修建中缺水泥,宋书记又出钱买了50袋水泥。
武久成的生活大变样
来到新开地村新开地组武久成家,三间砖瓦房十分显眼。见到记者,65岁的武久成热泪盈眶:“没有乡长宋华玉,我们一家四口还住在低矮的土房里。”
据村党支部书记张凤莲介绍,几年前武久成患脑淤血,留下了偏瘫后遗症,生活不能自理,老伴智障不能劳动,两个儿子一个有病不能劳动,另一个常年外出打工,挣的钱只能维持家庭生活和给父亲治病。一家四口住着透风漏雨的土房子,尽管村里为他家办理了低保,日子过得还是捉襟见肘。2012年,全旗开展“千名机关干部下基层”结对包扶活动,武久成家成为宋乡长包扶的三户困难家庭之一,不仅多次到他家了解生产生活情况,春耕时还给他家买化肥和土豆种子,争取了危房改造项目指标。盖房子时家中没钱,宋乡长垫付了1万元,才使武久成一家住上了新房。
克什克腾旗“千名机关干部下基层”结对包扶活动让贫困群众结上了“贵亲”,把他们从“穷坑”里拉了出来,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减少。(驻站记者刘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