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农牧民的光荣与梦想
【主持人语】
水用柴油机带手控机加工猪饲料,3000斤饲料至少需要1小时;手机要充电,得骑上骆驼到3公里外的邻居家……这,就是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十二连城乡西柴登村海湾社、龙口镇麻地梁村阴背社、薛家湾镇西营子村,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达日罕乌拉苏木贡格尔嘎查四组农牧民曾经的生活。
现在,没电的尴尬日子结束了,生活向他们展示了多姿多彩的一面。随着村村通电、村村通广播电视通讯的强力推进,这些偏远地区的农牧民正和我区千千万万各族儿女一道,大步迈向“互联网+”时代。今天,奔赴那里的记者已经发回报道,关于光明、关于梦想……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在有了电灯的蒙古包里看电视是毕力格图夫妇最幸福的事。本报记者 徐永升 摄
点电灯看电视的梦想实现了
记者:王玉琢
时间:4月16日
地点:十二连城乡西柴登村海湾社
西柴登村海湾社是十二连城乡最偏僻、最闭塞,人烟最稀少的地方。听说那里住着两位耄耋老人,50年来一直靠点麻油灯照明,而今终于通上了电。恰巧旗广播电视局的工作人员要去给老人安装双模机顶盒接收器,记者便与他们一同前往。
听到汽车声响,两位老人拄着拐杖迎出来,一叠声说:“快进屋!快进屋来!”跟着老人走进家,电视开着,正播连续剧。 98岁的王二驹喜滋滋地说:“去年家里通上电,我和老伴儿高兴得一夜没合眼。点电灯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87岁的老伴儿插话说:“我和老头每月领着600多元养老金,做梦也没想到‘黄土埋半截’的人了,还能和城里人一样领上工资。你说,这不是掉在福窝窝里了?”
“还有件好事情哩!我们年岁大了,不想离开这里,空气好,地方也好住。旗里就说要在这儿给我们盖新房,这是想也不敢想的事啊!”
作为鄂尔多斯市“十个全覆盖”工程示范点,十二连城乡的各项工作走在了前头,每一个细节、每一步实践都扎实有力。记者一路走来,看到村村房子变新、道路变宽、环境变美……村民的腰包鼓了,人人心间充满喜悦。
记者:徐永升
时间:4月16日
地点:达日罕乌拉苏木贡格尔嘎查四组
一场春雨过后,浑善达克沙地的空气格外清新。沿着新安装的水泥电杆儿在沙地里前行,20分钟后,在一台变压器旁边,记者找到了牧民毕力格图的蒙古包。
两个月前,贡格尔嘎查的户户通电工程正式竣工。这个嘎查四组的7户牧民告别了用太阳能和小风力发电机供电的历史,用上了来自蒙东电网的稳定电能。
“用电时有时无的日子真难熬!”过去,如果是阴天或无风的日子,毕力格图的手机就不能在家里充电,得骑着骆驼到3公里外的邻居家去充。他家的小型风力发电机电量不足,只好用柴油机带动水泵抽水。冬天,零下30多度的严寒,每次启动柴油机都十分艰难。
毕力格图的妻子斯琴高娃这几天专门到镇里去了一趟,除添置了小鸭冰柜、海信电视、苏泊尔电饭锅,还特意为丈夫买了手电钻、角磨机和电动羊毛剪子。“现在一合闸水泵就能抽水,再也不用费事启动柴油机了!”斯琴高娃感慨。
浑善达克沙地夏季地表湿陷,电杆儿运不进来,只能在冬季施工。为了在严寒中挖出电杆基坑,达日罕供电所的工人们硬是点燃牛粪一点点烤化冻土。一个10人施工队经过12天的奋战,安装了324根电杆,架设了21公里的线路,终于让蒙古包里亮起了灯光。今年,赤峰市已投入1302万元,计划让3个旗县的226户流动牧民陆续用上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