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路桂琴这位80岁的老人时,她正和老姐妹们在小院里沐浴着春日暖阳围成一圈打对调。在小院的空场上,锣鼓声声,唢呐阵阵,一些白发老人穿着花红柳绿的衣服在扭秧歌,每位老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路桂琴是巴林左旗富河镇兴隆山村人,她和本村35户45位老人一起,就住在这个被称作“兴隆山村幸福互助院”的小院里。
路桂琴并非孤寡老人,她有一个儿子,常年在外打工,路桂琴便成了名副其实的空巢老人。老人说:“家里冷冷清清,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这里冬天有暖气,夏天有风扇,吃住都习惯。老姐妹们凑在一起玩玩牌、扭扭秧歌,有事互相帮助,每月花费也不过几十元,可比在家好多了。”
互助院71岁的院民李桂花告诉记者,她早年离异,儿女们除了逢年过节回家看望她,平时就她一个人呆在家里。“这日子闷得慌。自从来到幸福互助院,心情开朗了,和老姐妹们唠家常,心里可得劲了。”李桂花高兴地说。
据村党支部书记王国忠介绍,现在村里的老人虽不缺吃不缺穿,但儿孙们常年不在身边,老人孤单寂寞,如突发疾病就更难以得到及时照顾,鉴于这种情况,兴隆山村“两委”班子经过认真研究,科学谋划,决定让全村的空巢老人都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居、老有所安。2014年,经过向上级争取项目和村集体出资等方式,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该村投资150多万元,把村里废弃小学校改造成全旗第一家“幸福互助院”,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配备有电扇、暖气、厨房、医疗室、洗澡室等设施,为入住的空巢老人免费提供住宿,老人之间自我管理、互助服务。
富河镇政府的一位相关负责同志介绍,这种互助养老模式费用低,每位老人每月只需花费几十元,有啥急事,其他老人可立刻联系子女,特别符合农村实际,而且解决了老人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文化活动等问题,既给老人提供了集中居住、互相照顾、快乐生活的自由空间,也为子女赡养老人提供了平台;既解除了老人孤独寂寞的烦恼,也解除了子女外出务工的后顾之忧。这位负责同志还告诉记者,他们准备在全镇推行这种养老模式。(记者 冯启良 通讯员 杜尚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