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呼和浩特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呼和浩特市大学生就业观进入“新常态”
内蒙古新闻网  15-04-29 08:57 打印本页 来源: 呼和浩特日报  
 

  调整就业心态

  老家在通辽的毕业生呼日嘎告诉记者:“我打算回家乡的企业工作,这比我在呼市找工作要容易很多。”呼日嘎说,他已经向家乡的几家企业投了求职简历,希望很大。而大三的时候呼日嘎还想在呼市找份工作。

  采访中记者发现,同呼日嘎一样,有不少毕业生选择回到家乡就业。

  然而,也有很大一部分毕业生始终把目光盯在首府身上。“留在呼市,也是父母的期望,我是从农村来的,父母希望我能在城里找到工作。”一位毕业生这样对记者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持有类似想法的毕业生不在少数,他们也感到迷惘。然而,在经济新常态下,这些毕业生的愿望能否实现,还得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负责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李老师向记者坦言,经济新常态下,各行各业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需要毕业生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更需要毕业生具备正确的就业观念和平和的就业心态。为此,李老师给毕业生们提出了三点建议:一要具有辛勤劳动的思想态度;二要理性看待工作待遇;三要珍惜第一份工作。

  “毕业生应该转变观念,认清形势,勇于去基层,去最需要他们也最能让他们发挥才干并得到锻炼提高的单位去。了解基层,获得锻炼,对毕业生今后的成长是十分必要也是很有价值的。”内蒙古社科院研究员陈红艳认为,新常态下,毕业生认清形势很关键,要调整就业心态,坚持先就业后择业,不要期望一次就业终身就业,而应该渐进式、阶梯式前进。结合自己的专业,眼光瞄向基层和一线,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就业。(记者 刘军)

[责任编辑 李珍 ]

扎拉森夫妇接羔记
会咬人的机器人
分享阅读 交换快乐
培育脱毒马铃薯
接春羔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校园里的激情那达慕
就等着住新房了!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