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就业心态
老家在通辽的毕业生呼日嘎告诉记者:“我打算回家乡的企业工作,这比我在呼市找工作要容易很多。”呼日嘎说,他已经向家乡的几家企业投了求职简历,希望很大。而大三的时候呼日嘎还想在呼市找份工作。
采访中记者发现,同呼日嘎一样,有不少毕业生选择回到家乡就业。
然而,也有很大一部分毕业生始终把目光盯在首府身上。“留在呼市,也是父母的期望,我是从农村来的,父母希望我能在城里找到工作。”一位毕业生这样对记者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持有类似想法的毕业生不在少数,他们也感到迷惘。然而,在经济新常态下,这些毕业生的愿望能否实现,还得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负责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李老师向记者坦言,经济新常态下,各行各业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需要毕业生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更需要毕业生具备正确的就业观念和平和的就业心态。为此,李老师给毕业生们提出了三点建议:一要具有辛勤劳动的思想态度;二要理性看待工作待遇;三要珍惜第一份工作。
“毕业生应该转变观念,认清形势,勇于去基层,去最需要他们也最能让他们发挥才干并得到锻炼提高的单位去。了解基层,获得锻炼,对毕业生今后的成长是十分必要也是很有价值的。”内蒙古社科院研究员陈红艳认为,新常态下,毕业生认清形势很关键,要调整就业心态,坚持先就业后择业,不要期望一次就业终身就业,而应该渐进式、阶梯式前进。结合自己的专业,眼光瞄向基层和一线,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就业。(记者 刘军)